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像魚與水的關系壹樣。人類的生老病死就像自然界的春夏秋收冬儲,所以《易經》提倡“天人合壹”的理念。只有當人體的功能與大自然的變化相壹致時,我們的生活才能年年“山火不滅,春風吹又高”。
“蘇文?《金匱嚴陣》中指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所受”和“陰陽相和,四時相調”,說明人與自然是壹個整體。五臟的功能活動和氣血運行與季節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古往今來,中醫保健學家都把“氣候?物候學?癥候”作為養生學的重要課題來研究。
當氣候發生變化時,人體會有壹些特殊的反應:春夏季節,天氣轉暖,在人體內蟄伏了壹個冬天的陽氣開始在體外萌發,從而促進血液循環的速度,大量的汗液從體表排出。這是身體通過出汗散熱來調節體內過多的陽氣的方式;相反,在秋冬季節,氣溫較低,人體為了保護陽氣,會表現為小便多、尿頻、皮膚出汗少。
中醫還認為,熬夜晨昏也會影響人的生活,所以人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否則人體會產生很多疾病。因此,保持健康取決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應特別註意以下幾點:
第壹,順應自然的原則。人和自然是壹個整體,所以人要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就對應了春長夏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動和位置,服從陰陽的消長,可以根據天地自然氣候變化調養身體,可以去舊迎新,養精蓄銳。只有我們的身心與陰陽的變化相協調,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才能使我們的身體強壯,擺脫疾病,延年益壽,幸福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第二,符合人體生物鐘原理。人體血液中有60多種化學元素,完全符合元素含量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人體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變化是壹致的。要想身體健康,就要“生活有規律,不要輕舉妄動”,“養精蓄銳,不生病”。只有壹切都符合生物鐘,適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的環境,使日常的生理活動、坐臥與這些節律相協調,才能擁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命健康原則。社會在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壹些不健康的因素。比如城市中大量車輛的出現帶來的噪音和尾氣汙染,房間裝修帶來的環境汙染,過度緊張的快節奏生活都會給人們帶來精神焦慮、頭痛、頭暈、煩躁、失眠等癥狀。因此,養生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做到飲食養生,遠離山珍海味,主食副食平衡,酸性食物堿性食物平衡,雜質與精華平衡,寒熱平衡,幹濕平衡,攝入與排出平衡,情緒與食欲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