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影響了世界進程的偉大女性的非凡壹生。
科學家的詳細傳記
居裏夫人是壹位真正的科學家,所有的榮譽、金錢和災難都在她的科學光芒下消失了。艾芙·居裏這樣評價他的母親:“她壹生拒絕財富,對榮譽視而不見。她生性嚴於律己,不露鋒芒。所以她不可能采取任何求名求譽的態度,既不表現親密也不假裝善良,拒絕嚴格,假裝卑微。她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出名。瑪麗·居裏與生俱來的品質是:性格堅定不移,在智力上執著努力;只貢獻壹切,不知道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犧牲精神;尤其是壹個非常純潔的靈魂,不為成功驕傲,不會被災難壓彎。這壹切都比她的工作或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有價值。”
1935 165438+10月23日,在美國紐約羅裏奇博物館舉行的追悼大會上,愛因斯坦高度評價了居裏夫人的壹生。
愛因斯坦激動而充滿敬意地說:“當居裏夫人這樣壹位高貴的人物結束生命時,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壹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就道德品質而言,可能大於單純的智力成就。即使是後者,他們對性格的依賴程度也比通常認為的要大得多……”在近600字的悼詞中,愛因斯坦只用了30多個字來談居裏夫人的科學成就,其余的都用來贊美她的道德力量。可見,居裏夫人不僅因其傑出的科學貢獻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且為世界留下了卓越的功勛。而且她那種高尚正直、回歸自然、謙遜堅定的態度,是後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崇高道德典範,激勵著成千上萬的學生勇敢地投身於科學探索。
《居裏夫人傳》壹書回顧了居裏夫人這位影響世界進程的偉大女性的不平凡壹生,主要描述了居裏夫人的品質、工作精神和對待事物的態度。作者艾芙·居裏詳細地告訴讀者,她的母親不僅在科學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以高尚的行為為女兒樹立了榜樣,她在教育女兒方面也有許多獨特的方法。看完這本書,我相信居裏夫人對艱難險阻的忍耐和她的工作精神會督促我們努力,她的態度也能滌蕩我們的心靈。
她壹生中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不僅可以通過大膽的直覺來實現,還可以通過她在難以想象和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工作的熱情和堅韌來實現...即使居裏夫人的道德力量和熱情有壹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知識分子中,歐洲也將面臨更光明的未來。
-愛因斯坦
居裏夫人傳記翻譯前言
人們談起近代科學史,就不能不聯系到原子能時代的先驅之壹居裏夫人。作為壹名傑出的科學家,她壹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世界上第壹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作為壹名偉大的女性,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欽佩。然而,居裏夫人的壹生有成功也有艱辛。她出生在壹個被俄國占領的波蘭教師家庭。民族的壓迫,社會的冷遇,生活的貧困,激發了她的愛國熱情和拼搏精神。她決心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
1891年,她用當家庭教師攢下的錢從華沙去了法國巴黎大學。經過努力,她用三年時間拿到了物理和數學學士學位,並獲得了在研究室工作的機會。1894年,她遇到了居裏先生,獻身科學的理想將他們永遠聯系在壹起。他們生活貧困,但對工作和學習非常緊張。1896年,在居裏夫人的長女艾琳分娩時,法國的亨利·博克勒發現了鈾的放射性。她饒有興趣地閱讀了貝克勒的報告,開始系統地探索除了鈾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放射性相近的化學元素,隨後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比鈾更強的新元素。
居裏夫人從未忘記她的祖國。她決定以波蘭的名字命名壹種新發現的元素“釙”和另壹種新元素“鐳”。科學攀登還有更艱巨的旅程。他們開始了進壹步的研究工作,但是沒有合適的實驗室,也沒有其他物質條件。他們只是在巴黎理化學院找了壹個破舊的棚子,稍微改造壹下,就成了他們的“真瓶”。。在這裏,他們不僅進行了大量細致的科學研究,還從事重化工工藝作業,無數次地從數十噸鈾瀝青礦廢渣中溶解、蒸發、分離、提純。經過四年的努力,我們終於第壹次提取出十分之壹多壹點的純氯化鐳,並測定了鐳的原子量。後來,我們首次獲得了金屬鐳。1903年,巴黎大學授予居裏夫人物理學博士學位,與居裏先生、貝克勒壹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居裏先生死於車禍。盡管悲痛欲絕,居裏夫人仍以堅強的意誌生活和工作。她繼承了居裏先生在巴黎大學的講學,指揮實驗室工作,致力於研究各種放射性元素,全面承擔起贍養老居裏先生和教育兩個女兒的責任。
……
了解了居裏夫人光輝的壹生後,我們從中得到的教訓和啟示是深刻而廣泛的。第壹,被壓迫和陷入困境的人,只要意誌堅強,不怕困難,努力學習,敢於攀登,勝利和成功的道路是可以暢通的。第二,接受和支持新事物,以創新精神從事科學研究和其他壹切工作,並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去完成它。第三,在科學的道路上,妳有時可能會遇到不應有的壓迫和歧視,但只要妳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無私工作的精神,保守主義的枷鎖和禁錮是可以打破的。第四,在科研等工作中,壹定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靠自己創造條件,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我去法國做研究工作的時候(1937),居裏夫人已經去世了。但我在居裏實驗室工作了10年,我的老師是居裏夫人的大女兒艾琳。她簡樸的生活方式,對虛榮心的蔑視和對年輕人熱情的關心和指導,以及研究室濃厚的學術和民主討論的氛圍,都繼承了居裏夫人的優良傳統,使我有幸間接接受了居裏夫人的學術和道德教育。
艾芙·居裏為母親寫了這本抒情傳記,以便後人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自強不息的壹生。我們應該深深感謝她的工作。(錢三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李遠哲教授獲得1986諾貝爾化學獎。李遠哲透露,當他還是壹名初中生時,他的夢想是成為壹名偉大的科學家。是居裏夫人促使他形成了獻身科學的想法。這位偉大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和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理想,為李遠哲的人生旅程照亮了壹條光明的道路,使他確立了壹生追求的目標。
堅強的母親
我經常和年輕女性談論居裏夫人的事跡。我覺得作為壹個女人,壹個妻子,壹個母親,她走過的路很有教育意義。
從巴黎到達索站乘電車需要20分鐘。這是壹個完全不同於繁華都市的寧靜住宅區。法國有壹個正宗的巴黎會館,所以每次去巴黎壹定要去。林蔭大道上,和七葉樹壹起走在附近的石板路上,仿佛又聽到了歷史的腳步。我和妻子經常在這裏散步。這裏綠樹環繞著瑪麗·居裏的故居,以及瑪麗·居裏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的墓地。瑪麗的第二個女兒,艾芙·居裏的傑作《居裏夫人傳》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讓我著迷。所以,每次去這裏,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眾所周知,居裏夫婦壹起發現了鐳,並以1903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瑪麗·居裏獨自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是科學界唯壹能拿兩次這個獎的人。
我關心的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作為壹個偉大的科學家和壹個克服悲痛撫養兩個女兒長大的堅強母親的職業生涯。
夏娃在《居裏夫人傳》中這樣描述:
“瑪麗從未想過在家庭生活和科學家之間做出選擇。她壹直把妻子的愛、母親的責任和科學研究放在同等的地位,絕不放棄其中任何壹項,並以極大的熱情和意誌取得了成功。”
瑪麗對女兒的教育主要靠她自己的模範行動。她對生活有著堅定的信念,並為這個信念而奮鬥。她堅信“科學的力量會給人類帶來進步”。雖然今天的科學存在核武器時代,但人們不再對所有的科學寄予美好的期望。然而,她出生在19年末,20世紀初,那是壹個科學“令人振奮”的時代。
瑪麗和她的丈夫皮埃爾是研究中最好的合作者,同時也是和諧的生活伴侶。
瑪麗壹生中遭遇了許多不幸:她最愛的父親去世了;姐姐的孩子生病了;第二胎流產;丈夫體弱多病。在隨後的困難時期,她和丈夫進行了壹次談話:
瑪麗說:“如果我們中的壹個死了,留下的那個就不能活了。”皮埃爾回答說:“不,妳錯了。不管發生什麽,妳都應該繼續從事研究,哪怕妳很沮喪,很痛苦。”
命運是殘酷的,他們說的結局終於出現了。
4年後,她的丈夫在壹次不幸的馬車事故中去世,當時她只有38歲。盡管悲痛欲絕,她還是按照皮埃爾的吩咐,繼續學習,撫養女兒。為此,開始了艱辛的旅程。
她對兩個孩子的教育充滿了無微不至的母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有幾次機會把壹大筆財產留給孩子,但她放棄了。她壹直在貧窮中掙紮,抱著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我非常贊同這種不給她的子子孫孫留下“美好田地”的做法。
在瑪麗·居裏的道路上,我看到了壹個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人核。我想,正是這個核芯,完成了對女兒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父母通過自己的生活態度讓孩子認識這種內核,並使其貫穿壹生,不斷培養。
要知道,居裏夫人完成這麽好的家庭教育使命,不是靠她淵博的知識,而是靠她作為母親的“靈魂”。
在普通人當中,我也見過很多家庭,他們的妻子或母親能夠克服悲傷和痛苦,把孩子教育成傑出的人才。總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不要抱怨,而是生活在樂觀和快樂中。俗話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背影,就要背過身去,往前走。父母應該每天更充分地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人生自然會產生自信生活的動力。”家庭教育”是各種教育中最完美的“育人”和“靈魂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環境在父母心中。解決壹切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自身的不斷成長和成熟。(池田大作)
讀《居裏夫人傳》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壹個道理:成績好不容易;要有所成就,不容易,必須努力。
我多麽渴望像居裏夫人壹樣,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科學的世界,揭開自然界壹個又壹個的秘密。現在和居裏夫人比起來,我真的很慚愧。平時做事沒有毅力。每當我做數學題的時候,我都不想多用腦子。如果我壹次做不到,我渴望父母的幫助,希望他們能幫我完成...
古語雲:“學海無涯,學海無涯。”。所以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獨立思考,努力學習,不怕困難。今後,我壹定要學習居裏夫人頑強進取的精神,努力學習,勇於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我希望長大後成為居裏夫人那樣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祖國的科學事業奮鬥終身!
但我知道,有些東西,妳看著就充滿了情感和熱血;妳可以放下書本去外面教太陽,所謂的“激情”大部分都會蒸發。如果再多幾天,肯定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我第壹次看這本書不就是這樣嗎?現在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成功的秘訣,但問題是只有少數人能真正去實踐,去堅持;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如果我想成功,我必須下定決心,嚴格要求自己——哦,不,我從來沒有這樣告訴過自己。壹定要把自己逼到絕境,有個“死有來生”嗎?人真的可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嗎?
再多的空話也不如行動。
向居裏夫人致敬...
居裏夫人傳——讀後感
最近重讀《居裏夫人傳》,再次被居裏夫人的人生歷程所震撼。我記得我第壹次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太激動了,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模式,人生的典範。其實我壹直自尊心很強,很少佩服誰,但是我完全完全被居裏夫人打動了。她的人生,對我來說,有太多的啟發。
在我看來,這個真名叫曼雅?斯科羅·多夫斯基這個普通的波蘭女孩之所以會在未來成為舉世聞名的居裏夫人,她的家庭、她自身的才華以及她所處的時代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居裏夫人出生的時候,她的祖國波蘭正在遭受俄國鐵蹄的蹂躪。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擔任過中學校長)賦予了她良好的修養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當然也將知識精英的聰明和堅韌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她。開明善良的父母和五個孩子組成了壹個幸福的家庭。盡管俄羅斯實行了嚴格的殖民統治,但作為小姐姐,曼雅還是快樂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斯科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方法值得今天學習。他們從來沒有“開導”過孩子,而是讓孩子自由發揮,盡情擁抱自然。居裏夫人壹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親近,壹定是她童年時種下的種子。雖然我父親是壹個很有天賦的科學老師,但他從來沒有刻意引導過孩子的興趣。他甚至阻止小曼雅過早接觸科學書籍,讓她放學後充分涉獵知識,逐漸找到自己的興趣。當然,他對孩子的學習還是很關心的,也很嚴格。至於母親,她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放棄了女校長的職位,全心全意地教育孩子。在病情嚴重、家庭窘迫的情況下,她依然把家務打理得隨隨便便,不遺余力地為孩子們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不讓他們過早地承受心理負擔。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義,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搖籃,也是塑造人的熔爐。所以,年輕夫婦要當父母,壹定要慎重,因為他們的人生從此要徹底改變,他們要肩負起壹個重大使命——養育壹個小生命,把他(她)塑造成壹個“人”。這和養貓養狗沒什麽區別。父母的壹舉壹動都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父母,他們責任重大。我認為妳不應該不經過仔細考慮就去嘗試。畢竟我們不僅是對生活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斯科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的孩子不僅有才華,而且團結友好,感情深厚。居裏夫人和她的姐姐布羅尼亞之間的兄弟情誼特別感人。兩姐妹先後資助對方完成大學學業。它的謙遜和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不禁想起報紙雜誌上的壹些社會新聞:某家兄弟姐妹打官司,甚至爭財產。在我看來,他們真的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懺悔。要知道,每個人都是壹個母親生的同胞兄弟姐妹!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親情。為什麽我們在利益問題上變得如此自私無情?他們為了壹點蠅頭小利,拋棄了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實在是得不償失!作為獨生女,我真的很羨慕曼妮的家庭,羨慕她和姐姐之間無私真摯的感情。
事實上,為了籌錢給姐姐交學費,年輕的居裏夫人受盡了世態炎涼。十七歲那年,她獨自離開家鄉,去外省當了六年家庭教師。這六年在圍墻下的生活,讓她逐漸認識到社會和人性的復雜。失戀的慘痛經歷教會了她如何選擇壹生的伴侶,如何從本質上了解壹個人。看來“長大”不是壹件容易的事,苦難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書裏,最觸動我,最有現實意義的壹章,就是居裏夫人在巴黎讀書的那壹章。她當時很窮,為了避免幹擾,就從姐姐家搬到了壹個冰冷的閣樓。每天七點起床,學習到淩晨三點才睡覺。冬天,巴黎寒風刺骨,壹床薄被冷。所以曼雅只能把衣服全部蓋在被子上,甚至把椅背壓在上面,增加重量和保暖。僅有的生活費只夠她壹天到晚吃水果,更別說買衣服了。她就是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和用紙板做襯墊的破鞋子在索邦大學度過了她的學習生活。看到這裏,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麽了。現在,我過得舒舒服服的,沒有什麽野心,卻拿不出什麽實際行動。壹個自我定義的學習計劃絕不會以虎頭蛇尾和壹紙空文而告終。真想擁有居裏夫人奮鬥時的能量,哪怕是三分之壹。但我知道,有些東西,妳看著就充滿了情感和熱血;妳可以放下書本去外面教太陽,所謂的“激情”大部分都會蒸發。如果再多幾天,肯定會消失的無影無蹤。現在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成功的秘訣,但問題是只有少數人能真正去實踐,去堅持;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如果我想成功,我必須下定決心,嚴格要求自己。只希望這種“激情”能持續更久,希望自己能早日找到自我奮鬥的動力。畢竟壹個人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壹點精神支撐。我的支柱到底在哪裏?
或許以上話題看起來有點無病呻吟,但那是我目前的疑惑之壹。當然,除了迷茫,我對生活還有很多幻想。比如:戀愛,婚姻。那麽,什麽樣的愛情和婚姻才能稱得上理想和幸福呢?我認為居裏夫婦的例子給了我最好的答案。他們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結合的最高意義——家庭和事業的和諧統壹。他們的愛情就是這麽奇怪:壹次“純學術”的談話,讓他們對彼此都有好感;簡陋的閣樓成了他們討論學術問題和約會的地方;居裏先生把他的學術著作看作是壹件熱愛的事情;最終“科學”與理想相同,兩個天才融為壹體。婚禮日程非常簡單。婚禮除了兩輛自行車什麽都沒有,蜜月旅行就是騎自行車郊遊。在他們短暫的11年婚姻中,他們壹直深愛著對方。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們發現並提煉了釙和鐳,兩者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就了科學史上的壹段佳話。這是壹段多麽簡單而感人的愛情啊!也許人們對愛情有自己的看法,更何況這樣的“天作之合”可遇而不可求。但他們的故事至少給了我們壹些信心,確切地說,是壹種信念——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完美的境界的!美好的生活值得向往!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我想,有了這個信念,那些執著追求理想的人,就能增添力量和勇氣。
不僅如此,居裏夫婦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種與生成的碰撞,展現了人性耀眼的光輝。在這些純學者眼裏,科學是最神聖的,是屬於全人類的。因此,他們將鐳的提煉方法免費公之於眾。在生活中,他們幾乎沒有什麽要求。對待科研極其嚴謹,執著,不知疲倦。“榮譽”和“財富”在他們面前是那麽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居裏夫婦為那些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樹立了最好的榜樣!但另壹方面,他們又把壹個嚴酷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通往真理沒有捷徑,那將是壹條貧窮而孤獨的漫漫長路。如果沒有足夠的毅力,就不要輕易涉足。最可怕的是知難而退,臨陣退縮,然後變成壹個虛偽的偽學者妳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學術界有這麽多這樣的偽學究?但是,科學研究容不得半點虛假,浮躁急功近利的人永遠無法踏入科學的神聖殿堂。所以,真正的學者是有宇宙胸懷的,有了這樣的胸懷,才能發現真理,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價值。
看完居裏夫人,我把我所有的感受都和妳分享了。書中還有壹些真知灼見,閃爍不定,難以捕捉。那妳就要去生活,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