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關於黃河的信息

關於黃河的信息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黃河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2442.76平方公裏。它流經中國北部的九個省,蜿蜒曲折。從空中看,它像壹個巨大的“吉”,它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悅古宗烈渠是黃河的主要源頭,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的亞拉達孜峰,幹流長4675公裏,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匯入渤海。上中遊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中下遊分界點是河南老金夢。黃河入海口寬1500米,壹般500米,較窄部分僅50米,水深壹般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5米。

[編輯本段]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以北緯32-42,東經96-119為界,南北相差10緯度,東西相差23經度,流域面積75.2萬多平方公裏,全長5464公裏,源頭至河口落差4830米。石質山區占29%,黃土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幹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流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79米。但水量沒有珠江大,沿途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中遊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遊有伊河、洛河。由於兩岸缺少湖泊和較高的河床,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黃河下遊的面積很小。

河源到貴德是山地和草原高原;青藏高原的歸屬;海拔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4200米的源谷。貴德從金夢河開始的河段是黃土高原,東有呂梁西坡,南有渭河谷地,北有鄂爾多斯高原,西有蘭州谷地。黃土高原的海拔壹般在1,000 ~ 1,300米,地勢不平,坡陡溝深。沖溝地面坡度65,438+0.5 ~ 20度,沖溝面積占40 ~ 50%。溝壑密度每平方公裏3 ~ 5公裏,切割深度1米以上。在金夢下面,它進入地勢低窪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僅為0.12%。水流減緩,大量泥沙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 ~ 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成為緩丘窪地相間的傾斜平原,窪地相對開闊平坦。

黃河從貴德到民和海拔3000到1.600米,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該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之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在德清”之稱。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地處黃河上遊,水資源豐富,灌溉方便,農業發達,水生植物豐富,所以被稱為長江。

河流流域調查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壺口瀑布南孟津,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像壹只昂首挺胸的雄獅,從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肅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在晉陜之間的山溝裏;突破“龍門”,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穿過華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濱。流經9個省;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65,438+0,000多條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而黃河年均徑流量僅為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內耕地2億多畝,加上下遊沿豫魯河地區,人口約6543.8+0億。

全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年均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由於水土流失,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中國世界紀錄協會認為,黃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麗、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主要湖泊

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有30個峽谷,上遊28個,中遊2個。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幹流峽谷段長1707 km,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魚類121種(亞種),幹流純淡水魚類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裸斑鯉、扁緣燕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唇魚、蓍草、北方的通榆、鯉魚、鯽魚等。黃河上遊魚類只有16種,組成比較單壹,鯉科和泥鰍科只有裂腹魚、蓍草魚、泥鰍等。中下遊魚類大體相似,以鯉科為主。中遊魚類71種,沒有鰱魚、鱅魚、鯿魚、鯿魚等典型的平原魚類。中遊上遊有裂腹魚和泥鰍,下遊有78種魚類,包括多種過河口和半鹹水的魚類。黃河支流調查資料顯示,根據甘肅洮河、陜西渭河、涇河魚類統計,渭河有30種,其次是洮河11種,涇河只有4種。中上遊支流多為鯉科、泥鰍科的小型魚類,少數為塔斯馬尼亞魚、鯰魚,經濟魚類為鯉魚、鯽魚、蓍草魚、鯰魚。

歷史上,黃河流域長期被視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國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讓黃河被稱為“中國之憂”。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個缺口,百年壹個大分流。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蘇北大片土地,人口1250萬,死亡89萬人。

註意事項:

近年來,黃河水域的生物遭到破壞,現在只有不到100種魚。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遊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導致黃河含沙量大;由於幹旱少雨,黃河的水量正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汙染;人為捕撈等因素是黃河水量減少的原因。

為恢復黃河生態,保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2000年開始對黃河甘肅段實施“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部門負責人介紹,放魚數量從去年的700多萬條增加到今年的800萬條,以黃河土著魚種——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對象。

河流分割

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眾說紛紜。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河口鎮和桃花峪分為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將河口鎮和金夢分為上、中、下遊。學者楊認為青銅峽和更合適。學者許主張以河南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關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以下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向上遊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河段為黃河上遊。上遊全長3472公裏,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總量的51.3%。上遊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大型支流43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裏以上),徑流量占全河的54%;黃河上遊僅占全河年輸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遊受青海阿尼瑪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彎曲。根據河流特性的不同,黃河上遊可分為三部分:源頭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的上部為河源段。河源段起於卡日曲,經星蘇海、紮陵湖、鄂陵湖至瑪多,繞過阿尼瑪青山、西青山,經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多流經三四公裏的高原,河道曲折,兩岸是湖泊、沼澤、草灘。水質清澈,水流穩定,出水量大。河段內有紮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庫容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6543.8+0.08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黃河從青海瑪多到甘肅瑪曲,流經巴顏喀拉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數河段都有寬闊的山谷,偶爾有峽谷。黃河從甘肅瑪曲到青海貴德龍羊峽,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匯入黃河。

青海龍羊峽至寧夏青銅峽段為峽谷段。該段河流流經多山丘陵,由於巖石性質不同,河谷和寬谷交替出現:河谷形成於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和南山變質巖中,寬谷形成於松散的砂頁巖和紅色巖系中。該段有20個峽谷,包括龍羊峽、積石峽、劉佳峽、八盤峽和青銅峽。峽谷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從貴德到蘭州,這壹段是黃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壹,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黃河水量。寧夏龍羊峽至下河沿幹流河段是黃河“富礦”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壹。

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為沖積平原。黃河離開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邊界向東北流動,然後向東到達河口鎮。沿河地區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沒有支流註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側是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淩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900公裏,寬30-50公裏。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多災多難,唯有壹套富”的說法。

中遊

黃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金夢河段為黃河中遊,全長1.206公裏,流域面積34.4萬平方米,占總流域面積的45.7%。中遊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這條河有30條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個黃河泥沙量的92%,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連續峽谷——山西峽谷。該河段大部分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輸沙量654.38+0.6億噸中,有9億噸來自這個區間。該河段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部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低水位落差約18米,氣勢磅礴。

從禹門口到三門峽,黃河流經魏奮平原,河谷變寬,水流緩慢。該河段兩岸為渭北、晉南黃土塬,是陜西、山西兩省重要的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羅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壹,多年平均年產沙量5.5億噸。該河段位於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132.5km河道內,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搖擺非常不穩定。受潼關附近山脈的約束,河谷突然變窄,形成壹個天然的卡口,寬度只有1000米。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及渭河下遊的沖淤變化密切相關,故用“潼關高程”這壹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段從小浪底開始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條山和小山之間,是黃河幹流上的最後壹個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漸變寬,是黃河從山區向平原的過渡段。

下遊

河南金夢以下的黃河是黃河下遊,全長786公裏,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3%。下遊總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長期淤積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成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了從東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該河段沒有大的支流。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之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長1.400公裏。歷史上,長江下遊經常決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沈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遊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黃河以北首先結冰,形成淩汛。冰壩很容易因冰淩泛濫而堵塞,導致堤防溢出,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利津以下是黃河口。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河口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入海口位於渤海灣和萊州灣的交匯處,是1976人工改道後清水溝淤積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來,黃河向河口區輸送的泥沙平均約為654.38+0億噸/年,平均凈地25-365.438+0平方公裏/年。

[編輯本段]人類特征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黃河上無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自古以來河水靠羊皮筏子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朝洪武中期,宋國公盛豐在蘭州以西修建浮橋,宮衛國鄧禹將浮橋移至10以西,史稱“貞元橋”。洪武十八年(1385),楊煉遷至古晉城關(今白塔山南),在城西北1公裏處。這座浮橋由24艘巨輪組成,由兩根鐵索和四根麻索維持。船只都是用木板鋪成的,所以被稱為“黃河第壹橋”。到目前為止,共有三根鑄鐵橋柱,重量為10噸,長度為5.8米。

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甘肅洋務總辦彭英甲的建議下,將浮橋改為鐵橋,由德國商人修建,但物資的運輸和修建均由中國承擔。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用駱駝和大輪子從天津和東部其他地方運送車輛數千裏,終於在黃河上架起了第壹座鐵橋。該橋長250米,寬18米,由四個橋墩組成。橋墩為水泥鐵柱,石塊鋪砌,耗資36萬兩白銀以上。1954加固,配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觀,氣勢更雄偉。橋西200米處有壹條黃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頂。原名“蘭州黃河鐵路橋”,1942改為“中山橋”。

黃河上第壹座正式的橋梁是鄭州黃河鐵路橋,由比利時工程公司承包。該橋1903開工,1906竣工。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黃河上只有三座外國人設計建造的橋梁,分別是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洛口黃河大橋和蘭州公路大橋。新中國成立後,黃河上陸續修建了數十座橋梁,使黃河的天塹成為通途。蘭州黃河鐵路橋總柱

環境保護

公元前3000 ~ 2000年(黃河流域仰韶文化至安陽殷墟)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適宜植被的生長和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2℃左右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這壹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存在大量的雷夏澤、奧諾澤等湖泊。《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蔥郁,禽獸繁衍”,關中平原直到我國戰國時期仍有“山川秀美,河溝縱橫,人才眾多”(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史年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制農具的大量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長期以來壹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中國歷史地理,藍勇,2002),加上中國古代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的植被破壞成為壹種長期的、大規模的現象。隨著11世紀寒冷氣候的開始,以及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但森林覆蓋率已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被黃河侵蝕,大量的土壤被卷走,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黃河變了有兩個原因。壹、秦以來黃土高原氣溫轉涼,暴雨集中。再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容易被侵蝕坍塌,助長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快速增長,無限制開荒放牧,使森林遭到破壞,草原遭到破壞,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保護層,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裏就有4000噸珍貴土壤被侵蝕,相當於壹年毀掉550萬畝耕地!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明顯降低,導致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減產越多,人們就越需要開墾荒地:開墾的土地越多,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黃河泥沙越多,黃河決口改道次數越來越頻繁。治理好黃河,關鍵是控制泥沙,不讓它隨意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們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該堅持畜牧業和林業的經營方向。我們必須保護森林資源,盡快恢復失去的植被。要讓大家明白,毀林是徹頭徹尾的自取滅亡,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大量興修水利。這種多管齊下的做法,壹定能防止水土流失,讓黃河之夢更好地實現。

[編輯本段]發展與變化

黃河斷流了

自1972以來,黃河經常斷流。造成斷線的原因有很多,可以總結如下:

1.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的加劇,壹方面是河道蒸發量大增,另壹方面是春夏兩季上遊冰川融化吸收大量熱量,導致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常年,內陸與海洋溫差減小,進而導致季風減弱,季風從海面帶入內陸的水汽不足。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上遊水源流量增加,但無法抵消蒸發量增加、季風減弱的影響。中下遊水量逐年減少。

2.植被破壞——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嚴重,缺乏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漸沙化,蒸發量較高。土地幹涸的地下水需要不斷地被吸收,流經河流來補充。

3.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遊大部分流經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乏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大部分被淹,造成黃河水資源浪費嚴重。

①上遊屬於幹旱半幹旱地區,降水率小,中遊是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遊面積小,補給量小;

(2)流域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糧食增長速度;

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沿黃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黃河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低,水資源管理不統壹;

⑤水費低,不能喚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大;

⑥環境汙染大大降低了黃河水的利用率。

⑦沿河工廠汙水排放過多。

瀑布

由於泥沙淤積,在全長5464公裏的黃河大部分河段,河床高於流域內的城市和農田,且都受到堤防的約束,因此被稱為“懸河”。那麽黃河是從哪裏變成“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的磴口縣,這裏黃河平均比縣城高4到6米。

山谷遷移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自古以來就是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遊因河水渾濁而被稱為“濁河”。1世紀初指出“河水重濁,數壹石六鬥泥”。唐宋以後泥沙增多。這些泥沙壹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高度淤積,都受到堤防的約束,長期形成懸河。秋、夏汛期,防禦薄弱,從漫頂到分水不等。據史料記載,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3次,河流改道26次,決口1000多次。洪水北起海河,南至淮河,面積達25萬平方公裏,對我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④10世紀~ 1127(唐末至北宋末)

經過近千年的積累,黃河下遊自唐末開始逐漸淤塞。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改道近百裏。到了五代,潰口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

到11世紀初,在今天的山東商河、惠民、濱州等市縣,河面已是“高樓大廈幾乎超過了丈”。此後,潰口位置上移至贛州(今河南濮陽)和滑州(今滑縣東老城)壹帶。總的趨勢是河流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北宋初定的池河、恒隆河,都在唐代大河以北。

1048年,商(今濮陽東昌湖姬)決口,其北流經過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遊(今南運河)與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校”。這是黃河歷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黃河北流有三次:上胡昆、小武昆、內黃口)

⑤1128 ~ 65438+6世紀中葉(晉朝至明嘉靖萬歷年間)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的杜充被迫在河南華縣西南破河,使黃河東流經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南部,入泗水,奪泗入淮河。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循化、滑溜壹帶的舊路,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隨後的700年間,流入東南的淮河。這是黃河下遊變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也是黃河第四次大改道。

君與滑之間的河道,曾經是黃河下遊的壹條狹窄河道。由於這壹段航道的控制,下遊航道的擺動範圍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離開這壹段河道後,下遊河道轉向東或東南,由豫東北向魯西南擺動。晉代有記載的12決口中,決口後的河蕩占該地區的10。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黃河在武元、吳恙、中牟、演金、開豐、祥符、祁縣、隨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溝。大致可以分為三股;壹股在中牟南下,經尉氏、渭川、扶溝、炎陵等地,從水影進入淮河;壹股在開封,向南拐,經過通許、太康等地,從旋渦流向淮河。我們稱之為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

最近,沙塵暴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亂砍濫伐,黃河源頭很可能淹沒在沙塵暴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被稱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包圍,到處是沙塵暴。

專家指出,人類違背自然生活方式的非法砍伐是破壞水資源的主要原因,這使得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的又壹遺址。

正是黃河的頻繁泛濫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引河入海的艱苦奮鬥開始的,以至於很多朝代都設立了河道管理機構,中國人民還設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黃河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對中華文明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生機勃勃的上遊河段——這壹河段被稱為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到青銅峽,河流峽谷相間,河床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規劃利用缺口超過1.200m,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占全河近50%。年均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裏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著當地百姓。所以有“黃河富寧夏天下第壹”和“黃河之險,只富壹方”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土地平坦,面積廣闊,2000多年來壹直采用黃河水自流灌溉。這裏物產豐富,珍貴的中藥材枸杞、銀川大米品質優良,被譽為“江北”。(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很幹燥。在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在這裏,“沒有水就是沙漠,有水就是綠洲”。黃河水為這裏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黃河中遊——陜甘寧峽谷,黃河在這裏劈開萬仞山,像壹根竹子,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連續峽谷河段。這壹段有兩個著名的地方:

1.壺口瀑布——黃河以雷霆萬鈞之勢沖向這裏,咆哮而去。壺口瀑布不僅是黃河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勇於開拓、銳意進取精神的象征。“風在咆哮,馬在呼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首雄壯的歌曲唱出了黃河的風華,更唱出了中華民族所向披靡、艱苦奮鬥的豪氣。(歌詞選自《黃河大合唱》)

第壹,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壹條5464公裏長的河流,蜿蜒在中國北部。從空中看,它像壹個巨大的“吉”,它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人物塑造

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和傳說中的龍,所有這些黃色的象征將這條流經中國心臟的濁流升華為壹條神聖的河流。《漢書·溝記》視黃河為萬水之首:“中國有百川之源,黃河為祖。”

第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面積達41,000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0米以上。隴東、陜西、山西等地黃土深達100至200米,蘭州地區厚達300多米。

八、黃土高原植被在漢武帝統壹六國前第壹次遭受巨大破壞,大量人口進入關中,開墾面積大增。同時大興土木,修建宮陵,大肆砍伐關中山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敗匈奴,在河套地區獲得大片土地。後來定居外地戍邊,多次移民鄂爾多斯高原,每次都有幾十萬人。原本壹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九、揭開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陜西段)山西河津段大金嘴、小石嘴河段出現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泥沙被水流卷起,如同地毯。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特有的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小北幹流龍門和黃河支流渭河。其表現是,高含沙洪峰經過時,河床在短時間內遭受嚴重沖刷,河底的塊狀、片狀泥沙像地毯壹樣被卷起,然後被水流卷走。如此強烈的沖刷,可以在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內使這壹段河床深幾米到十幾米。由於“揭河底”現象形成的特殊條件,“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的百年奇觀。

據悉,黃河上壹次被“揭開”是在1977年7月6日。這場“河底揭秘”從7月5日8點開始,壹直持續到8點40分。在此期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兩個高約1米、長約7-9米的1號大型起吊物,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被吊起。

7月初,黃河中遊吳堡至龍門段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南下。7月4日晚,河津源頭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到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700多公斤每立方米,為局部出現“揭河底”現象創造了條件。

[編輯此段]文化相關性

黃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