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學到了什麽?
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麽神秘。世人都知道諸葛亮無所不知,卻不知道諸葛亮讀書其實是馬虎的。裴松之在《三國誌·諸葛亮傳》中引用魏略,說他的朋友石濤等人都是“侍奉精當”,而他只是“粗看”。這其實就是讀書。其實壹個人不學,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多懂”也是對的。所謂“不求解決”,其實就是不要走進死胡同;所謂“總覽”,其實就是善於抓住要點。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個大氣的人。壹個大氣的讀書人,永遠會壹下子抓住書的精髓和智慧,不會啃過字,就像壹個大氣的將軍和統帥,不會計較壹城壹池的得失。除了種田和讀書,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壹是喜歡“抱膝尖叫”(韋略是這麽說的),二是喜歡“唱傅亮的歌”(這本傳記是這麽說的)。口哨講的是壹種氣功指導;《傅亮之歌》是壹首悲傷的歌謠,或者說是壹首由歌謠發展而來的樂府詩。把這兩個記錄加在壹起,我們就知道,青年時代的諸葛亮,充滿了慷慨和悲涼。這首長嘯,這首詩,應該是寄托了他對世界和人生的深切關懷和悲憫。這其實是典型的“書生”。壹個學者,尤其是國學學者,必須以天下為己任。當然,光有這個野心是不夠的,還要有能力和條件。諸葛亮既有野心,又有能力,更有條件。“每比管仲、樂毅”都是野心的證明;他後來治國平天下,決定做坤,就是他能力的證明。至於條件,也是有的,應該說是很不錯的。首先,諸葛亮背景不錯。我們知道,諸葛家族不是壹個普通的人,它的祖先諸葛豐是的壹個上尉。李思是壹名上尉,職位很高。西漢時,他排在三公之下,九公之上。東漢時與尚書領、時宇並稱“三孤”。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玨是縣官,叔父諸葛玄是太守,所以諸葛亮也是“幹部的兒子”。他應該對官場有些了解。官場上的關系,也應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