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4年,魯文登上吳國王位,任命逃到吳國的前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國的孫吳改革內政,擴軍,加強戰備。並制定了“破西強楚,北聯金,南服越”的戰略方針。當時占據浙江北部的越國疆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為了聯合越國制衡吳國,楚國積極扶持越王和雲長,從而使越國的勢力迅速壯大。
公元前510年,為了實現“南服越人”的戰略目標,吳國開始進攻越國,兩國戰爭由此開始。雙方妳來我往,壹場長期的拉鋸戰開始了。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打楚國。第二年春天,鄖經常乘吳國空虛,出兵攻打吳國都城蘇州。吳王慌忙退兵來救,讓常知道自己不能被打敗,於是主動退兵,搶完後還。
公元前496年,雲長病死,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趁勾踐登基不久國內政局不穩,率軍攻打越南。雙方在梅花(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壹字排開。看到吳軍容整潔,勾踐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動進攻,都被吳軍擊退,在這種情況下,勾踐強迫犯了死罪的俘虜排成三列,帶著劍走到吳軍面前,壹起自殺。吳軍將士被這瘋狂的舉動驚呆了,紛紛蜂擁而至觀看,吳軍陣勢大亂。越軍趁機發動奇襲,擊潰吳軍,賀律本人也因傷重不治。臨死前,他反復提醒兒子福查:“如果妳為我報仇,千萬不能忘記!”
夫差即位後,始終牢記殺父之仇,以“不忘超度”的遺言激勵自己,日夜訓練,積極備戰,準備派兵攻過來。公元前494年春天,越王勾踐得知夫差要攻打越國,但他沒有聽從大臣範蠡的建議。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他決定主動出擊,出兵攻吳。夫差把吳國所有的精兵都派出去迎擊俞福蛟(今江蘇蘇州西南)。在“別忘了越南”的口號下,吳軍奮勇作戰,越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僅剩五千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占領了杜悅惠濟山,然後包圍了惠濟山。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越國醫生提出了忍辱負重、至善至美的主張,主張謙讓降吳。否則,勾踐會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采納了這個建議,準備決壹死戰,派文子與吳王講和,用美色和財寶賄賂吳太宰,請他出面調解,並說服夫差允許嶽做吳國的諸侯。如果許宣布不準吳,嶽就破釜沈舟,與吳鬥到底。
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今日不滅越南,日後必悔”,與其滅越南,不如爭中原。看到越國君臣謙恭有禮的背後隱藏著滅吳的野心,他堅持要徹底滅越。否則必將引虎歸山,立下大功。但夫差此時仍不忘父皇的中原之夢,認為嶽既然投降了,就名存實亡,已經報了仇。因此,他答應與越國談判和平,並帶領他的軍隊回到中國。伍子胥的提議因夫差目光短淺而被拒絕。
經過這次戰鬥,越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為了安撫民心,勾踐給自己寫了壹封信:
“我不知道我的力量不足,但我對壹個暴露中原人民屍骨的大國懷恨在心。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妳更多。”
又命“葬死者,問傷者,養生,憂,慶,送,迎,除民之惡,補民之不足。”
然後,把國內事務委托給大夫管理,他把等人帶到吳去做夫差的奴隸。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終於贏得了夫差的信任。這就是“服壹薪嘗膽”的由來,也是勾踐決心反攻夫差的直接原因。三年後,勾踐獲釋回國。勾踐回國後,決心報仇雪恨,恢復國家,滅吳。他開始了壹系列改善民生、增強國力的改革:
爭取民心,選賢任能,讓文子治理政府,範蠡整頓軍隊,設立招兵館,以禮接受各界人才。改革內政,減輕刑罰,減少稅收,開墾荒地,發展生產,鼓勵生育,增加人口。軍事上,建城立廓,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都城,訓練軍隊,重賞重罰,擴充兵源。在對外政策上,奉行“聯共、親楚、重金、寬厚吳”的政策。不斷給夫差豐厚的禮物,表示忠誠和服從,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把美女和送給他,好讓他縱情女色,分散他的精力;賄賂陳武以贏得他們的同情和幫助;並離間吳國內部,挑撥大臣間的不和;破壞吳的經濟,高價收購吳的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飛漲,造成供應困難;收集優秀的材料,挑選能工巧匠交給福茶,會促進其建設,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越國的實力已經大大增強,他發兵攻打吳國只是時間問題。
在越國壹心壹意,勵精圖治,磨刀霍霍準備“報仇雪恨”的同時,吳國卻日益腐敗。伏羲因勝而驕,奢淫好色,窮兵黷武。為了修建姑蘇臺,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石日夜在上面聚會。同時又急於武力威脅齊晉,稱霸中原。公元前489年攻陳,次年攻魯,震懾了附近小國,為北方進入中原開辟了道路。夫差還招募大量民工修築漢城,作為北上的基地,開鑿溝渠,溝通江淮,方便軍事運輸。為了誘使吳國北上入主中原,與晉齊楚為敵,制造乘虛攻吳的機會,勾踐對夫差十分重視,讓率領數萬民夫協助吳國挖漢溝,以推動夫差北上。
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決定北上伐齊,聯合魯軍,打敗齊軍。戰爭結束後,夫差更加囂張,以為最終征服晉國就可以實現中原霸權,於是同意晉定公與各國諸侯於公元前482年7月7日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師。勾踐夢寐以求的機會終於來了。它得到了回報。打著“復仇”的旗號,公元前482年6月12日,他動員越軍兵分兩路進攻姑蘇,遠在黃池的夫差勉強成為霸主,實現了兩代人的願望。但由於姑蘇失守的消息已經泄露,軍心動搖,夫差對反擊越軍感到沒有把握,於是派人與越軍講和。勾踐也因實力不足,允許和談,撤回部隊回國。伏羲與越南媾和後,由於連年戰亂,生產大損,國家空虛。當時他已經無力還手,於是停止了戰鬥,努力恢復體力。然而,越國用繳獲的財富充實了自己,增強了打敗吳國的信心。此時越王的目標更進壹步,那就是獲得中原盟主的地位,“復仇”只是壹個借口。
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了壹場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大舉進攻吳國的時機已經成熟。經過充分的準備,他率軍行軍,在李澤(水名,今蘇州南)打敗吳軍,夫差戰死。更有滅吳的,渡過兩淮,與諸侯國結盟,終於實現了春秋時期最後的霸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