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拿到這個NBA的獨家版權之前,新浪是這個領域絕對的“老大”。2010年,新浪以每年700萬美元左右的價格與NBA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協議,每天可以打壹場NBA比賽。2013年,被微博業務拖累,面臨經營壓力的新浪,孤註壹擲,以壹年2000萬美元拿下NBA“21”的續約合同(兩年合同,但第三年新浪有優先續約權)。除了比賽的轉播,NBA官方社區也入駐新浪。
當時新浪雖然拿到了網絡轉播權,但NBA會在新浪優先轉播的條件下,授權騰訊每周轉播兩場NBA賽事。同時,樂視體育還獲得了部分比賽的轉播權。NBA希望這項賽事能夠形成轉播商之間的競爭。但現在,行業格局將從“三國殺”變成騰訊的“獨角戲”。新浪要回歸文字直播+新聞的時代,而樂視則選擇聚焦壹些目前不太受關註的體育賽事,做壹個長尾。
據悉,騰訊向NBA聯盟開出的價格是5年5億美元(約合31億人民幣),這是前不久爆出的5年80億人民幣轉播合同之前,中國體育行業最大的壹筆合同。
騰訊是BAT互聯網三巨頭之壹,市值2000億美元。騰訊的產品和服務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名列前茅。預計騰訊提供的NBA轉播服務會大大提高畫面質量、流暢度和解說,對球迷來說是好事,為什麽在網上會有爭議?
問題的關鍵在於,騰訊改變了以往的免費播放+預播廣告+冠名的模式,直接推出付費服務。收費標準為30元/月,三個月88元,兩個月65438+298元。同時,騰訊體育仍將保留部分免費轉播,這將超過新浪去年的免費轉播數量。
這是壹個非常大膽的嘗試。國內之前沒有視頻內容收費的成功例子。在很長壹段時間內,視頻內容都是可以免費觀看的(當然也會有壹些廣告)。直到最近壹兩年,由於視頻網站購買優質內容的力度加大,整體成本上升,視頻廣告體驗不佳,主流視頻網站壹直在嘗試視頻播放付費,結果如何,至今不得而知。這是壹種被動的模式升級,背景是知識產權逐漸被重視,內容價格越來越高。視頻服務提供商有必要改變免費模式,以增加收入來覆蓋版權購買和帶寬成本。即使采取內容收費的模式,視頻網站的日子也不好過。日前有消息稱,阿裏巴巴全資收購優酷土豆。如果不是競爭太激烈,錢燒得厲害,優酷土豆管理層也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在這種背景下,騰訊嘗試NBA直播收費模式無可厚非。
放眼國外,其實NBA賽事在北美和歐洲都是付費轉播的。通過購買NBA LeaguePass會員在網上觀看NBA比賽,價格大約是壹個月30美元。相比之下,騰訊推出的30元人民幣每月並不貴。
反對者的主要觀點如下:
1.以前是免費的,現在要收費。騰訊太貪心了。
2.收費不合理,因為騰訊壟斷了雲韻。
3,只要騰訊的差,我不聽,我不聽。。。
作者想說,商業的本質是為了盈利。如果不盈利,那就是慈善,不是商業。服務能賺錢,這個服務才能長久存在。蘋果賣電子產品之所以比其他公司貴,是因為它需要在創新上投入更多的資金,反過來,創新的產品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促進持續創新。所以,只有讓企業盈利,技術和服務才會進步,社會才會前進,我們的生活水平才會更高。
另外,之前的NBA網絡轉播模式並不是真正的免費,而是“羊毛出在豬身上”,也就是從廣告主那裏結算,最終會被購買廣告主產品的用戶抵消。現在只采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收費,也節省了用戶看廣告浪費的時間成本,提升了感官體驗。即使有真正完全免費的服務,也不能想當然。就像陌生人幫妳,只說明他人好,不代表任何陌生人都應該幫妳。免費不正常,付費才正常。
而且關於壟斷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是知識產權領域,不是大眾的必需品。對於知識產權來說,所有權大多是排他性的。壹個作家寫壹本書,書的版權只屬於作家,然後他把書給壹個代理商獨家發行。不能說是代理商壟斷了。
相比國內其他賽事的版權,中超剛剛簽下5年80億元的“天價合同”,這在國內是創紀錄的,但和歐洲五大聯賽的轉播合同不是壹個量級。中國男籃剛剛奪得亞錦賽冠軍,激起了球迷們對籃球的熱情。但是,CBA還停留在俱樂部付費電視轉播的階段,真是不可思議!
文章、電影、音樂、視頻都屬於互聯網內容產業,都有知識產權。目前這些領域已經發展到邊緣水平,之前的免費模式已經無法增加更多的產業價值。作者認為,整個內容行業的未來是付費,讀者主動打賞作者,用戶購買會員看電影聽音樂。這是壹個好現象。
此次騰訊買斷NBA網絡轉播權,在國內體育行業推出付費轉播服務。這樣的嘗試不壹定會成功,但如果能做到這種模式,就意味著國內用戶對內容的知識產權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當有壹天,國內的體育賽事也能獲得與市場價值相匹配的知識產權合同,為他人的知識產權付費成為壹種知識,中國的體育產業、內容產業和公民的市場意識才會真正達到壹個成熟的階段。在此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