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野生大黃魚可不好吃!跟我來看看為什麽。
大黃魚,俗稱黃魚,是傳統“四大海鮮”(大黃魚、大黃魚、帶魚、魷魚)之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生於東南海,形如白魚,體扁骨弱,細鱗黃如金,頭有兩白石,潔如玉。”
黃花魚肉質細嫩鮮美,蛋白質高,膽固醇低。可治療貧血,滋補身體,成為海魚中的極品。黃花魚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自由基,延緩衰老。適用於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者。
因為黃花魚的營養價值是全面的,壹條黃花魚的營養可以等同於壹桌菜。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被視為吉祥物,被稱為“長壽魚”,被譽為“國魚”。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我國近海的主要經濟魚類。野生大黃魚尖鈍,口裂大,尾細長,體金黃色。可以說是“海中第壹魚”,價格堪比黃金每增加1斤。
小黃魚又叫“黃魚”、“小黃魚”。形似大黃魚,但頭較長,眼較小,鱗片較大,尾柄短而寬,背鰭起點至側線之間有五六排鱗片,呈金黃色。
很多人以為大黃魚就是小黃魚,NONONO!!大黃魚和大黃魚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小黃魚只能長到20多厘米,大黃魚可以長到50多厘米。小黃魚鱗片短,味道和大黃魚差不多,肉質細嫩。吃不起大黃魚的可以代替嘗鮮。
養殖大黃魚包括生態大黃魚和普通大黃魚。隨著野生大黃魚數量的逐年減少,利用深水網箱養殖仿野生大黃魚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生態大黃魚比普通養殖的大黃魚好壹點,因為不是靠激素長大的,所以吃起來很安全。生態大黃魚是在死水中養殖的,所以表面比較野,比較粘。生態大黃魚的價格比普通養殖大黃魚略貴(目前不會超過每斤100人民幣),而且可以活體運輸。
南麂島出產的“吉祥大黃魚”不僅小巧可口,而且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具有抗衰老、抗癌的功效,壹定是食療中的精品。色澤金黃,紡錘形,鮮紅色的腮和蒜瓣,口感和外觀堪比野生大黃魚!
寧波的漁民曾經捕撈過壹條重4.9公斤的野生大黃魚,以654.38+048萬的高價賣出,折合每公斤3萬元左右。當地人說,他們已經很多年沒見過這麽大的黃魚了。
今天的野生大黃魚,大小約150克,價格約400元/斤;250克以上,可達660元/斤以上;500克以上,單價1000元起。1斤重的野生大黃魚,甚至可以達到有價無市的境地。
從中國的“國產魚”到壹個有價值的市場,野生大黃魚走到這壹步的原因是什麽?
江浙沿海人對野生大黃魚並不陌生。
20世紀70年代,東海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當時野生大黃魚產量驚人,歷史最高年產量達到65438+萬噸。
當時,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野生大黃魚由於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自然成為經濟價值極高的魚種。
為了捕殺大黃魚,福建興起了壹種叫敲的操作方法。敲就是很多船壹起敲竹板,在水中產生* * *震動。大黃魚屬於伸筋科。頭骨裏有兩塊耳石,震動聲波會讓它們腦震蕩。因為操作簡單,見效快,敲法很快就傳到了溫州,溫州的大黃魚自然也不能幸免。從此大黃魚徹底消失,幾乎滅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黃魚就已經禁漁,近幾年幾乎絕跡。現在人們只能依靠人工養殖來滿足對大黃魚的需求。人們有把金條叫做“大小黃魚”的習慣,現在野生黃魚的價值堪比黃金。而且不僅價格高,而且沒錢買的地方!
1.看體色: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野生黃花魚的體色是金黃色,是真正的健康色,而不是後期加工染色。野生黃魚的嘴也更紅更有光澤。因為生活在深海,所以鱗片清晰均勻,肉質排列比較緊密,比較好吃。養殖的黃花魚皮色深黃或灰色,唇色淺,肉質不緊實,缺乏野味和鮮美。
2.看顏值:野生黃魚的魚鰭壹般幹凈完整。深海魚剛上岸時,由於氣壓降低,魚鰾瞬間死亡,幾乎沒有掙紮,所以魚鱗和魚鰭不會留下淤血的痕跡。而養殖大黃魚壹般都是籠養的,在狹小的空間裏遊泳容易受傷,所以它的體表會有很多傷痕。所以,如果魚鰭有點發紅或者有破損或者傷痕,壹定是養殖的。
3.看體型:野生黃魚常年遊深海,要時刻躲避天敵的追擊,所以行動迅速敏捷,所以體型修長,曲線流暢,腹部緊實。而養殖黃花魚因為生活在籠子裏,所以生活悠閑,身體肥胖,肚子鼓鼓的。如果兩者放在壹起比較,體型差異明顯,口感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