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簡要概括“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

簡要概括“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

壹、“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個人對社會,社會對個人,人盡其才:

1,每個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不要親近父母,不要只做自己的兒子”,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推己及人,把關愛父母、養育子女的意圖延伸到別人身上,讓整個社會都有壹家人的感覺。“老有所養,強有所用,年輕有為”就是對各個年齡段的人進行適當的安排。特別是還提到要為“憐、寡、孤、獨、殘”五類人提供生活保障,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懷。

2.大家都能安居樂業。

“被分”就是有壹份穩定的工作,能夠安心工作;“回鄉”是指男女及時結婚,家庭美滿。古代男耕女織,婦女也在家養蠶,可以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講的是物質生活。

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物棄於地,不必藏於己”,意思是人珍惜勞動的產品,但不自私,不會據為己有;“不是出了身才討厭,也不是非要自己做”(我生來就是有用的),是指人在同樣的工作中,以不貢獻或貢獻少為恥,可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但沒有“得到更多”的想法。這主要是人的觀念問題,因為只有培養公共利益,去除私心,才能達到物盡其用,人盡其用的境界。但是,擁有偉大的社會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社會發展到壹定程度,人們的自身修養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才能實現和諧社會。

二、中國傳統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是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最高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1,全民所有的社會制度。

這種全民所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和財產的公有制,首先是權力的公有制。公權力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具體措施是選賢任能,秉持信仰,培養和諧。管理社會的是選舉出來的人才,選舉人才的權力在“天下”,也就是全社會的人民,所以權力是公共的。之所以要明確權力是公共的,是因為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權力可以改變壹切,可以攫取壹切。

只有廢除個人對權力的壟斷,才能保證社會的其他方面不被壟斷;只有堅持權力的公有制,才能保證社會其他方面的公有制。所以“天下為公”的口號,從根本上是反對王權的,是反王權的。《禮記正義》解釋:“天下為公,謂天子在位。是為公授聖德,不私傳後世,即廢朱,順、禹並用。”《正義》以大同為五章故事,所以我舉壹個例子,姚沒有把兒子丹朱傳給舜,舜也沒有把事業傳給禹。雖然“正義”也承認“天下為公”首先指的是至高無上的統治寶座。

但從所舉的例子來看,並不全是李雲所說的大同,因為堯舜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後代,而是在思想上把天下“退位”為私有財產;而且是萬不得已。《史記·五帝本紀》寫道:“姚對的惡行,不足以賞賜於世,所以他有權舜。若授順,則天下得益,丹朱病也。如果朱丹被授予,世界將生病,朱丹將受益。姚曰:“末了,吾不會因天下之病而益壹人,而授舜天下。“堯舜與“大同”的區別在於:堯舜的退位是權宜之計,大同的選賢任能是制度化的;堯舜是個人任命的,大同是“天下”選舉的;堯舜終身,大同不終身。在大同世界裏,根本沒有皇帝和國王。

2.選拔人才和能力的管理制度。

這個系統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既然世界屬於每個人,那地方就是本地人的地方。地方事務由當地人選出來的人才管理。這裏的選指的是民動,不是官動。官招和民招的性質不同,但後儒家混淆了兩者的界限,甚至故意把民招改成官招。漢儒解釋說:“選賢能者,不傳天職於明,此明不為諸侯。國不代代相傳,唯才擇能,舉四害,舉十六相也。”漢儒雖然也以“天下為公”、“選賢任能”來指中央和地方,但還是用了堯舜的典故。壹方面是堯舜退位,壹方面是選賢任能,做了所有的好事,但是百姓沒有聽說,所以不是大同世界本來意義上的選舉。隨著時間的推移,選舉的性質壹再改變。從隋唐開始,成為朝廷選拔士人的專指。從《唐書》到《明史》都有選舉編年史,記載了歷代科舉,選舉完全與民隔絕。

3.溝通培養人際關系。

信任與和諧是良好人際關系的核心,“天下為公”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天下為公”,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壹員,社會有每個人的壹份。衣食無憂,地位平等,不存在強迫的可能,不需要依附,這是大同世界對人際關系的概括。這種建立在“世界是公共的”前提上的人際關系,也被後儒家所篡改。《禮記正義》解釋說:“信修關系者,必談而談之;相信,不欺負;實踐;和諧,親密。這個春沒有欺騙,他對他所說的話有信心。於是,哀公問周風雲,禹家不信百姓,百姓信。”通過對正義的解讀,它只是壹種表面的口頭交流現象,而這種現象是受王華影響的結果,大同世界的本質被閹割了。

4.社會保障讓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大同世界描繪的社會是壹個人人尊老愛幼,處處不平,不夠溫暖的理想社會。在這裏,人們把別人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老的強的有用的,年輕的強的,孤獨的有病的都要贍養。”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社會的關愛,任何人都主動關心社會。男有房,女有家,社會和諧,人閉塞。後儒家也對這種最實際的社會保障進行了篡改,比如把社會保障制度解釋為君王影響下的社會風氣。

所謂“君無私,忠信,好脾氣,所以要學人家,不只是學自己的親人,還要學自己的兒子。”把每個人都有“強而有用”的勞動權利解讀為“不愛惜自己的力量去服務年輕人”,把男人有“無才者耕,有能力者幹”的分,把“女人有回報的權利”解讀為“君主有辦法,所以不耽誤時間,所以要回報。”特別是從論證的反面,有意無意地醜化女性,說:“若失時,則《詩》護女沖,望我進宮。”“男有其份,女有其份”其實就是男女雙方都有自己結婚的權利和機會,不會因為戰爭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對自己的丈夫和女人產生不滿,這是壹種基本的社會保障。

5.人人為公的社會公德。

在這裏,人們有高度的責任感,珍惜社會財富,痛恨壹切浪費,反對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貨惡棄於地,不必藏於己。”把貨物丟棄在地上是可恥的,把貨物藏在自己身上同樣可恥。

6.盡力而為的勞動態度。

在這裏,勞動已經成為壹種高度自覺、習以為常的活動。“如果妳討厭它,妳不必為了自己去做。”工作不努力是可恥的,工作不盡力也是可恥的。只為自己工作也是可恥的。支撐大同世界理想社會的是人們無償的、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實可靠的社會保障是這種勞動態度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為人們提供和諧優越的生活條件,人們以高度自覺的勞動回報社會。兩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互為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