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地處湘中稍偏西南,轄26個鄉鎮,總面積2866平方公裏,110萬人口。
與安化、新化壹樣,隆回同樣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
我縣小沙江地區的瑤族就是梅山蠻的後代。
在隆回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梅山文化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觸目皆是。
百裏辰河,風光秀美;神秘瑤山,特色獨具。
遠古以來,傳說屈子行吟,即曾經此地,給隆回抹上了神奇絢麗的色彩。
近代史上,隆回孕育了中國第壹位睜眼看世界的偉大思想家魏源,清末重臣魏光燾,民主革命先驅譚人鳳,毛澤東的老師袁吉六等傑出人物。
隆回還是有名的詩歌之鄉,民間繪畫之鄉。
瑤族挑花、灘頭年畫,聞名遐邇,被譽為“中華二絕”。
隆回,中國金銀花之鄉,周恩來贊譽的三辣之鄉,寶慶辣椒、紅皮大蒜、虎爪生姜馳名中外,年種植面積6萬畝,是國家辣椒生產基地和辣椒外貿出口基地。
金銀花
隆回金銀花自70年代初,開始栽培以來,已有30余年歷史。
近10年來,我縣把金銀花列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壹,制定了壹系列扶持政策,加快了產業建設步伐,面積、產量、產值穩步增長,2003年面積已發展到28萬畝,產量10000噸,產值1.5億元左右,產品暢銷桂林、廣州、重慶、南京等大中城市及及全國各大制藥廠。
隆回辣椒(寶慶辣椒)
隆回辣椒為本縣傳統產品,現在常年栽培面積3萬畝左右,主產區分布要桃洪鎮、山界回族鄉、北山鄉,其余在全縣範圍各地都有栽培。
解放前主要分布在隆回南面山界回族鄉,北山鄉回族居住地區,據縣誌記載,民國38年的播種面積2500畝,產幹辣椒150噸,50年代後發展較快,面積增到萬畝,57年被定為國家辣椒生產基地,播種面積突破1.2 萬畝,總產1000噸,58年當時的生產區:紅旗人民公社出席全國先代會,獲國務院獎旗。
70年代外貿市場看好面積維持在1.2—2.5萬畝,總產在550—1670噸之間。
79年定為外貿出口基地縣。
生產面積擴展到3萬畝,總產突破2000噸,以後壹直維持在3萬—2.5萬畝之間。
紅皮大蒜
隆回大蒜以紅皮蒜為主,株高60—70厘料,葉條帶披針形,成株攻能葉6—12片,色深綠,蒜苔長50——70厘料,鱗莖扁球形,外皮紫皮紅色,莖瓣(蒜瓣)肥大,壹股6—9瓣,縱徑3.5——3.8厘米,橫徑4.5—5厘米,單個蒜球頭重30——41.5克,辛辣味濃,具有香氣,品質上等,八十年代港商曾在香港大公報上的 版面刑栽四個小字,三個大字:寶慶大蒜香、辣、鮮、 隆回紅皮大蒜生長期210天左右,九月中、下旬播種,株距2——3市寸,行距6——7市,每667m2,產蒜苔300——4000市斤。
虎爪生姜
隆回生姜主要品種為產區農民稱的虎爪姜。
根據形態應劃歸為紅爪姜壹類,因為它的地上部分擔株過長勢強,根莖肉應豐腴肥厚,纖維少,淡黃色,成熟根莖表皮淡黃色,芽帶紅色。
形成浙江花爪姜,但又有略有區別,,其形似虎爪,根莖伸長略勝花爪姜。
其次也有紅芽姜和福建的竹姜的特點。
平均株單重0.5—1公斤,667平方產量壹般在2000公斤左右,近十年播種面積維持在4000—6600之間,主要分布在山界回族鄉、桃洪鎮、北山鄉、金石橋鎮等地。
解放初期播種面積在80—100畝左右。
隆回生姜經歷了50年代與70年代兩個發展時期,81年總產量為1236噸,種植面積1646畝,98年播種面積為4650畝,總產3822噸,2000年播種面積6600畝,總產6027噸。
玉 竹:又名尾參,是少有的藥食同源品。
性甘,微苦,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之功效,適用了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幹渴,內熱消渴等病的治療。
玉竹在隆回已有40余年的栽培歷史,經長期生產實踐和科研探索,已形成了成熟的種植、加工技術體系。
近年來,玉竹被隆回縣人民政府列為優先發展的藥材品種之壹,在政策資金給予重點傾斜,使這壹產業在短期內得到迅速發展。
2002年,全縣種植面積達到9000畝,常年產量2500噸(玉竹),產值5000萬元。
相配套的加工業也得到花足發展,據統計個產值上百萬元的加工廠家***有20家,其它規模有對較小的加工廠50家,並實行了規範的行業管理,產品質量很穩定,暢銷廣東、香澳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國。
境內有金、錳、矽石、稀土等礦產資源80余種,經中國科學院實地考察,認定我縣是世界罕見的富硒地區,部分鄉鎮硒含量是世界硒平均含量的25倍,是全國的30倍。
富硒農產品得到有效開發,毅鵬和銀仙牌金銀花茶、寶慶牌龍牙百合、桃花牌辣醬、昊之源牌南瓜粉、峰都牌翠螺茶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金銀花作為全縣的傳統優勢富硒農產品,正式錄入了國家藥典,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金銀花之鄉”。
://longhuiren/bbs/dispbbs.asp?boardid=41&id=8321
://hn.xinhua/misc/2004-10/15/content_30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