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封建制度中的壹個頭銜。在中國的封建制度中,它是貴族的第壹等級。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王子
自漢朝以來,王子和皇帝的兄弟都被封為國王。魏晉以來,諸侯分為王公、郡王,王公是獻給王公、帝弟的。郡王最開始是皇太子之子的稱號,後來多用於分封我們這個時代等軍事官員,文官也有郡王的稱號。
鄭樵的《通誌》。《官職簡述》:“北齊有王侯、侯伯子,男子第六品,王排在賦之上,非王侯在三品之下。”他還說:“到隋朝的楊迪,三等只剩下王侯,其余都廢了。帝叔昆弟是太子。”到了唐朝,“皇帝兄弟和王子都被定制為國王,都是國家的王子。”
由於太子和郡王是分開的,壹般“王”字是太子,“王”字是郡王。比如登基前,封為襄王,封為汾陽王。明朝時,太子的正式名字叫王,他的封地叫國,被稱為“國之寶”。爵位名稱直接命名為太子,只有清朝稱和碩太子,滿語稱“和碩?”我是王.
王俊
標題。它最早出現在西晉時期。唐宋以後,郡王的爵位低於郡王,多為郡王爵位。此外,臣下還可以封郡王。清代宗室爵位的第三級稱為“多羅郡王”(“多羅”在滿語中是“李”的意思),簡稱“郡王”。
貝樂
貝勒,壹個皇家稱號(有時授予蒙古人),在滿語中原本是滿族貴族的稱號,復數為“貝子”。後來貝勒和貝子是清朝宗室的兩個等級,貝勒是第三等級。
王子和王子世襲更替本質上是壹樣的,級別是壹樣的。如果把這個分成兩個等級,那麽王子加雙薪應該也是中等水平。
清代皇室的爵位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甄大人、傅大人、甄大人、傅大人、甄將軍、傅將軍、馮將軍、馮將軍,共12個等級。
李、芮、虞、蘇、鄭、莊、伊、公、淳、卿等世襲諸侯,繼位郡王、克勤王。
侯爺侯波子,其余校尉鄖及校尉輕車簡從,皆為非皇親國戚。
貝子
中國清代的爵位。滿語,原為貝勒的復數。在早期的滿族社會,貝子的意思是天生的貴族。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旗主,稱為和碩貝勒。貝勒由貝子組成,叫孤山貝子,屬於高級貴族。皇太極之後,逐步實行12的爵位制度。貝子在太子、郡王、貝勒之下。被貝子加封的是宗室、覺羅等八旗貴族。獲取方式有幾種:世襲、恩印、功德印、考試印。依附於清朝的蒙古貴族也實行這種爵位制度,貝子爵在王、貝勒之下。
貝子又名孤山貝子,是清代的壹種皇家爵位。清朝初期,貝子壹詞用來指皇室的國王和大臣。但到了1636(崇德1)又制定了新的皇家爵位制度,四級皇家爵位簡稱孤山貝子。
皇帝
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在我國,皇帝的稱號始於秦始皇。
■皇帝壹詞的由來
中國古代最早的“皇帝”是“三皇五帝”的統稱。黃三指的是皇帝、黃帝、黃仁,是傳說中的古代三皇;“帝”原指宇宙萬物的至尊主——天地。後來多國混戰,各自稱帝,出現了西帝、東帝、中帝、北帝,使天上的“帝”降臨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稱。(也有說是黃帝、炎帝、蚩尤等。在部落時期)。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認為自己是“賢人,是黃三,為五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將“皇帝”和“皇帝”這兩個最高稱謂合二為壹,成為自己的皇帝,從此天子被稱為皇帝。
■皇帝的別稱
在封建社會,雖然“皇帝”是壹個極其高貴的稱號,但臣子們不能在皇帝面前直呼“皇帝”二字,往往只用皇帝的謚號。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稱皇帝為“國”,這是因為在古代,諸侯稱為“國”,大夫稱為“家”,所以人們以“國”作為國家的總稱,皇帝是國家的化身,所以稱皇帝為“國”,晉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沿用這壹稱謂。
唐朝(公元618 ~ 907年)皇帝被稱為“聖人”,在宮中被稱為“宅家”,所以被稱為“宅家”,是因為皇權至上,“天下為他家,天下為他家”。
宋代(960-1127)稱皇帝為殿祖。例如,宋神宗被稱為“神的祖先”,宋仁宗被稱為“人苗”。還有“官”“官”,意思是“五帝在上,三王在下”。
此外,對皇帝還有其他的別稱,如、陛下、皇帝、商、、成禹、車賈、賈、萬歲、萬歲爺、聖人、(北朝)、郎主(遼、金)等。,還有根據年號給皇帝起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