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春節),
二月二日(宮叔生日),
3月清明4月8日(浴佛節);
五月節(端午節),
六月六日(太陽的生日),
7月14日(鬼節)、8月30日(中秋節);
九月十月朝重陽節(牛神生日);
十壹月冬季(冬季至日),十二月。
上面列舉的自然是惠州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但實際上也有壹些重要的節日,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九的“觀音生日”,七月七日的“七月七夕”,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至於節日習俗,徽州民間也有順口溜:
正月上半月,幾層樓放壹盞山燈,壹個娃娃;
二月二日,博公會去飲酒撒歡,煮了許多食物;
三月,是清明,去割草燒紙錢;
4月8日,桃子咬,鮮魚店,鹹魚;
五月節,劃龍舟,龍鼓響,江近;
六月六,晾衣服,蒸水,駁蠟燭;
七月七日,,七夕水,幾成;
八月半,中秋節,吃月餅,玩得開心;
9月9日,是重陽,放紙鸮,線很長;
十月,反其道而行之,做多少,半筐;
在11月和12月的冬天,我將進行壹次新的訪問。
春節期間舞龍舞獅
惠州的民間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舞龍是自己做的。水龍頭主框架由竹子材料制成,
外部繪於紙上,彩布為龍身。整條龍長13英尺,約42米。舞龍的時候,前面是太陽和月亮。
牌、匾、宮燈、戲服隊(偽裝成歷代民間故事人物)、章魚、鳳凰、獅子、雜水(人裝扮)
魚蝦蟹蚌帶路,最後龍活了。壹路咚咚,壹路咚咚,
人數眾多,浩浩蕩蕩,穿過大街,全城轟動。龍經過的地方,不時有老人的腰帶和孫在龍的肚子。
圍鉆是“龍鉆”的意思,舞龍時有“龍鉆”和“獵龍”的意思。
“送龍貼”等民俗頗具徽州地方特色。
徽州民間舞獅與舞龍有著相同的特點。綁完獅子,去圓明寺“開開眼”,結伴而行。
行“搶綠”活動。春節第壹天早上,各路獅子隊由扛著箱子的師爺帶領。獅、鑼、鼓、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依次表演。他們所到之處,商店和居民都用鞭炮和密封的紅包互相問候,這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端午節賽龍舟
端午節被惠州民間稱為“五月節”。賽龍舟,徽州民間稱之為“龍舟節”。在惠州,有壹首民歌:“五月節,龍舟,龍鼓響,江邊”。每年農歷五月初壹至初六,惠州都會舉行傳統的龍舟比賽,這種活動已經盛行了幾千年。
每年農歷“五月節”時,惠州江河滿布,“龍舟水”更是讓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致倍增。剛剛過去的五月節,東江畔,完成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河分批舉行龍舟賽。龍舟比賽先順流而下,再逆水而上,最後沖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匠(用竹繩吊起整塊布,蓋上紙巾),中獎者多為當地殷商。勝者把“花江”放在船頭,作為榮耀溯江而上。
中秋節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惠州稱之為八月半。
惠州的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型慶祝節日。
為了過壹個好的中秋節,徽州民間在羊節後壹個月就開始為節日做準備,買了月餅(壹種用白糯米粉和白糖做成的白色糕點)、風粟、荸薺、食用橄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食物。當然,月餅和燈籠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
重陽節爬山放風箏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惠州民間重陽節有爬山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可以給攀登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可以轉運。從鍛煉身體的意義上來說,重陽節爬山確實有其獨特的好處。重陽節在初秋,秋高氣爽。這個時候,身體和精神上的收益是沒有可比性的。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又能仰望山頂,看到美麗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目前,每年重陽節最壯觀的地方是羅浮山、九龍峰和象頭山,市區的高邦和鳳山,尤其是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夕(農歷九月初八),來自本市各縣及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等地的10萬余名登山者先後登上羅浮山山頂,飛向頂峰。徹夜等待日出的人們圍坐在山頂,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爆竹響徹天空,與初升的太陽融為壹體,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爬羅浮山的人數每年都在10萬人以上,最多時達30萬人以上,使得爬羅浮山重陽節成為嶺南重陽節的壹大盛事。
重陽節放紙貓頭鷹是惠州特有的習俗。徽州民歌唱:九月九日是重陽;放紙鷂,線長。按照我們的傳統習俗,放風箏通常是在清朝。由於氣候原因,惠州人在重陽節期間利用風和日麗、無雨和秋高氣爽的機會。所以,在重陽節,放風箏的愛好者來到開闊的地方展示他們的技能。現在比較受放風箏人歡迎的地方是市區的濱江公園和江北的體育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