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讓我們相伴,快樂讓我們成為朋友。
記憶中留下了很多東西,令人回味無窮,令人深思。
我還記得石板的壹草壹木,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山裏人的淳樸、善良、善良,讓人感覺從擁擠喧囂的城市回到了壹個寧靜安詳、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那種心情是無法言表的。
學生們不願意放棄。壹句話:“石板的風景好,石板的人更好。”
我在石板上寫生的那壹天——那是美好的壹天,也是我難忘的壹天;它會壹直提醒我在以後的生活中要正確對待壹切,也讓我的心靈逐漸平靜,對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有了重新的了解和思考。
7月8日上午,我們全副武裝出發,坐上了北上的大巴。我們心中有許多說不出的興奮和渴望。
當我們到達臨縣時,我們被壹望無際的山脈、綠色和自然成就深深吸引。
有同學開玩笑說我不回去了。這是壹個天堂。我要在這裏找對象結婚。以後來找我吧!壹路有說有笑,六七個小時很快過去了。
下午到了slate,休息了壹下,第二天壹早就去寫生了。
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石板,人們住的房子也是石板砌成的。這樣的房子堅固耐用。
山裏空氣清新涼爽,不僅適合寫生,也是避暑的好去處。
林州市板巖的自然風光很美。
這裏獨特的居民也可以稱為壹景。它與太行大峽谷的景觀自然和諧地融為壹體,令遊客嘆為觀止。
板巖的居民有什麽特點?當地有這樣的民謠:“石階、石樓、石屋、石地板、石柱、石墻、石街、石院落、石板、石磨、石洞、石臼、石盆、石水箱、石桌、石凳、石桌、石廟、石爐、石像……”即使。
在太行大峽谷,無論妳去哪個村莊,妳都會看到石頭房子。
關於這種房子,散文作家唐興順在他的散文《板巖之韻》中寫道:“這裏的人們居住的房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居民中,也有著不同尋常的特點,都是用石頭建造的。
只有房子的門窗是木制的...像童話裏的建築壹樣美麗。“在墻的內墻上,山民先用壹層麥稭泥,再在泥上抹壹層白灰泥,房間就變得幹凈明亮了。
這種房間冬暖夏涼。
當地的材料使板巖的居民有了鮮明的特色。
古代的石板山路崎嶇陡峭,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用肩膀扛著東西進山出山,很難把山下的磚瓦運到山上。
而且,板巖是壹個非常貧瘠的地方。大部分村民沒有財力在山腳下買磚瓦蓋房子。即使有些人有財力,節儉的人也不想花那點錢。在他們面前,在他們身邊,在他們腳下,充滿天地的石頭,是最貼心、最經濟、最方便、最理想的建築材料。
他們只需要花些力氣把這些石頭挖出來,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鑿制,就能造出滿意的房子。
在旅遊業發展的今天,這種房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充滿地方文化魅力的建築。
壹開始同學們看到這麽多石板和房子都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從哪裏畫。
於是老師耐心講解,親自做了壹幅模板畫給我們看。
按照老師的解釋,先做壹篇作文,註意疏密關系,畫得自然壹些。
晚上我們討論總結,老師點評。
因為畫的是素描,對收集素材和鍛煉手繪能力很有幫助。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很多名家的作品,知道素描是很嚴謹的,線條的真實感,畫面的疏密,線條的美感都很重要。
我們不僅增長了專業知識,還陶冶了情操。
回歸自然的寧靜心情,是無法用確切細膩的文字來形容的。太美了。
校外寫生教會了我們如何思考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我聽到的是村民們的笑聲,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熱情、善良和真誠的好客。
在這裏,大自然的美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道路的嚴酷險峻,課程的艱苦卓絕,強烈地吸引和* * *著學生們的感官,激發著他們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激起了他們作畫的強烈沖動。
Generate被真理感動的創作活力,使他的作品隨著情感的湧動,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視覺效果、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壹周的寫生活動中,我們的凝聚力得到了鍛造,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互相關心,互相提醒,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情誼都在山谷,懸崖,瀑布中展現出來。
素描讓我對基礎課“色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不單純的認為它只是學校開設的壹門無關緊要的課,用來填課時。
色彩類的學習使我們對色彩的認識不再停留在色相上,對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也有了壹定程度的認識。
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壹些普通的東西,雖然普通,卻是美的。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美,用我們的觀察力和感性去提煉自然景物和環境的美,不要再漫無目的地做壹件事。就像老師說的,即使壹天不畫壹幅畫,也不要抱著單純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畫,因為妳那樣做出來的東西只能算是作業,而不是本來的樣子。
那麽無疑會被專業人士稱為“狗屎”。
當然,別人這麽說是不文明的,但是妳要想自己的東西不被人鄙視,首先要用心去做,不要低估自己或者自己做出來的東西。
寫生期間,天氣變化較大,為我們加深對光和色彩規律的認識,鍛煉我們掌握視覺色彩和運用色彩的能力,培養我們表現色彩和掌握技法的能力提供了條件。
老師教我們理解因環境、氣候、季節、時間等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自然景物的色彩和諧,認識到事物總是會變化的。
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藝術也是壹種哲學,從中我們可以理解人生的哲學。
當然,在寫生之後,我也對寫生作為壹種教育社會實踐的意義進行了總結和思考。
在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核心。現在徐老師和另外兩位老師幫助啟發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找到正確的定位。
壹般結合專業培養的特殊性,選擇偏遠地區、特色鮮明地區或原生態較好的地區作為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盡可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人和事。
往往這些地區的偏遠或者交通不便,每次都能讓大家克服很大的困難,團結合作。
走出去進行社會實踐教學的另壹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讓學生走出從書本、圖片中獲得的文化傳統,進入壯麗河山的田野藝術考察,教育學生了解、接受、熱愛中國文化。
每到壹個地方,都會有人引導妳觀察當地文化、民俗、民間藝術、歷史文化遺存的演變。
觀賞山間錯落有序的建築,收集當地民俗特色的影像資料,註重對不同地域、民居生活、家具風格的研究,為以後的藝術創作積累影像資料。
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和獲取知識的渠道。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十幾天來,同學們先後去了望鄉石、桃花谷瀑布群、太極冰山、桃花仙洞等地,感受連山人民的熱情好客。這種社會實踐的文化體驗,無疑是壹種“美的歷程”。
總之,我校的這次社會實踐教學對於培養創造性的造型藝術人才具有非常必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也是藝術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因為藝術離不開生活,豐富的社會生活造就了德才兼備的藝術家。
我們要努力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心性,善於理解普通人,與他們同呼吸,* * *命運,成為普通人的代言人。
要培養學生豐富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頑強的毅力,真正把全心全意的實踐經驗和豐富激情的想象創造融入到具體生動、個性鮮明的人的內心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藝術觀、審美觀。
創作出能反映時代、反映主旋律的精品力作,社會效果好、令人振奮的優秀產品。
素描練習結束後,我們回到了校園。我們對自己未來學習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美的感受更深刻,對人對事也有了很多新的認識。如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從不同的立場分析,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