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合理膳食和均衡營養

合理膳食和均衡營養

“民以食為天”。但是怎麽吃才科學合理,可是有很多學問的。

營養對人體健康意味著什麽?

“柴、米、油、鹽、醬、醋、茶”七樣東西,說明人每天都離不開“吃”字。而且,每個人都需要“吃”來維持生命從出生到老年的全過程。因此,營養意味著生命的構建。

人類對食物和營養有著相同的基本需求:(1)提供熱量,維持體溫,滿足生理活動、工作和生活的需要。(2)構建人體組織,供應生長、發育、組織合成和分解所需的材料,為制造體液、激素、免疫抗體等創造條件。(3)保持人體各器官功能運行良好,各部分之間的工作能夠協調。

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人們認識到食物的營養功能是通過其營養成分來實現的,這些營養成分稱為營養素。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素有近50種:通常分為七大類,分別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稱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又稱礦物質,包括含量小於人體體重百萬分之五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和膳食纖維。研究發現,沒有壹種天然食物能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也沒有壹種單壹的營養素能具有全面的營養功能。比如牛奶和雞蛋的營養可以用“豐富”來形容,但牛奶中的鐵和雞蛋中的維生素C的缺乏必然會導致“美中不足”;脂肪是高熱量的飲食,每克脂肪可以提供37.6千焦的熱量。但膳食脂肪攝入過多與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因此,只吃壹種食物,無論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都不能滿足人體功能的需要,更不用說保持人體健康。

為了保證身體素質,提高各種組織的功效,必須保證吃多種食物,科學合理地“吃”。即:熱量要充足,但不能過量;營養素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飲食要規律,不要餓著肚子飽餐壹頓,也不要暴飲暴食。準時並且適度。

科學合理的營養,關鍵在於“全面”、“均衡”、“適度”。因為營養不良(缺乏或過剩),後果是隱蔽的、緩慢的、嚴重的。如營養缺乏,可引起水腫、貧血、夜盲癥等壹系列疾病;營養過剩會導致現代文明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甚至癌癥,也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

怎麽吃才科學合理。

(1)食物種類要多樣化。壹日三餐要精心安排。每天吃的食物種類越多越好,最好是15種以上,營養素種類越齊全越好。因為食物種類越多,越不容易出現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各種微量元素的供給也能得到保證。

(2)不能想吃什麽就吃什麽。近年來,飲食營養化的氛圍越來越濃。但還是有很多人相信“我想吃的東西證明了我的身體需要什麽”,對吃沒有任何限制,我就是我行我素。這是非常片面和不科學的。因為人的食欲只是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身體對營養的需求。在生活艱苦、衣食無憂的時候,人體本能地喜歡吃大魚大肉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但在我們生活富足,大魚大肉甚至山珍海味成為日常食物的今天,維生素和礦物質最容易缺乏,而我們的身體卻不善於感受這些營養物質的盈虧,很少對多余的熱量和膽固醇做出反應。如此壹來,單純依靠食欲和“想吃什麽就吃什麽”的舊習慣,很容易導致營養失衡,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等“現代文明病”。

(3)食物搭配要適當。因為兩種以上食物的攝入有時會導致某種營養素的過量;還有兩種食物同時攝入會阻礙某種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要考慮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切不可亂煮壹鍋。否則,因為食物搭配不合理,也會造成營養的不平衡。

(4)壹日三餐的比例要適當。熱量攝入方面,早餐約占30%,午餐約占40%,晚餐約占30%。壹般來說,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少吃。不吃早餐或晚餐,吃飽了對健康有害。

(5)食物必須安全衛生,烹調合理,能引起食欲。所選的谷物、水果、蔬菜或魚應該質量好。不新鮮或變質的食物容易感染病菌,即使高溫烹調也很難殺死,吃了會讓人生病。在烹飪中,也要少加糖和鹽,少吃動物脂肪,少吃油炸和烘烤的食物。每日食鹽量應控制在10g以內。

關於“吃”的知識還是很多的。但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只要註意食物多樣化,不偏食,就能滿足營養需求。至於發育中的孩子或體弱的老人,只要沒有特殊疾病,在保證食欲的基礎上註意食物選擇和烹調方法的多樣化,壹般可以保證身體健康,不需要補充保健食品。

食物的酸堿平衡與人體健康

所謂營養好,並不總是指吃大魚大肉,也不總是吃山珍海味,而是指營養合理。合理營養就是要達到幾個平衡:七種營養素的平衡;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平衡,壹日三餐的平衡;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的平衡。這裏我們重點關註酸性和堿性食物的平衡。

我們每天從外界吃的食物,有些是酸性的,有些是堿性的。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指味覺的概念,不是靠味覺,而是指生理學的概念,即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的性質,有些是酸性的,有些是堿性的。

人體所含的酸堿度是用pH值來表示的。營養專家說,健康人體內的pH值在7.35-7.45之間,即人體體液的pH值是恒定的——弱堿性,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酸堿平衡是保護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當pH值高於7.45時,稱為堿中毒。低於7.35,稱為酸中毒。

據調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由於食用肉、蛋、魚、動物脂肪、植物油的增多而呈酸性,體液的pH值往往徘徊在7.35左右或略低,因而身體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

與堿性體質相比,酸性體質的人往往會感到身體虛弱、記憶力減退、註意力不集中、腰酸背痛、腹瀉或便秘,但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麽毛病。長期處於酸性物理環境會導致缺鈣,血液顏色加深,粘度增加。女性皮膚會暗淡,過早衰老;孩子會出現發育不良、食欲不振、註意力難以集中等癥狀;中老年人容易出現神經疼痛、血壓升高、動脈硬化、胃潰瘍、神經衰弱、便秘、骨質疏松、糖尿病、高血脂等現象。85%的癌癥患者是酸性的。

由於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酸性的,所以要想調節好自己的酸堿度,就要註意加強調理。除了多鍛煉肌肉,調整心理,生活規律,遠離煙酒成癮等不良習慣外,最重要的是註意科學營養,飲食結構合理。換句話說,要想讓血液保持弱堿性,就要多考慮食物搭配。所有食物都有酸性和堿性化學反應。具體來說,我們吃的肉、蛋、魚、動物脂肪、植物油、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消化分解後呈酸性,特別是在體液和血液中,會加速人體動脈硬化。而各種粗糧、蔬菜、水果多為堿性。為了防止吃太多酸性食物,要多吃豆類、土豆、牛奶、蔬菜、水果等食物,以維持體內酸堿平衡。

在我們的體內,經常分解大量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酸的來源壹般超過堿的來源。所以在酸堿平衡方面,酸太多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們在日常的飲食選擇中壹定要註意堿性食物的攝入,以維持酸堿平衡,保證身體健康。

參考資料:

微信官方賬號

作者:嚴旭

版權所有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