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鬥七星柄指向第二位時,風將晴。”“清明”節氣因此得名。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是古人根據天象和四季循環確定的。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掃墓,瞻仰,轎子馬後掛元寶,滿街喧嘩。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清李彤》說:“在除夕、寒食節和初霜節,妳要祭掃墳墓。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並流傳至今。
2、掛紙
墓紙分為白、紅、黃仿古紙和五色紙(紅、黃、藍、白、黑)。現在多用五色紙,意在蓋瓦或表示後人已拜。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的時候就比較謹慎了。他們先用鋤頭挖壹塊綠色的草皮,在有草皮的墳前放上壹疊疊滴著雞血的黃紙,再在墳的四周放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還有血祭的象征。
3.去郊遊
徒步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百姓踏青、趕集的熱鬧景象。
4.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光燦爛,春雨紛飛。種植的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5.插入柳樹
據說插柳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農耕始祖神農教百姓耕種莊稼。在壹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預報天氣。有句古話叫“柳枝青青,細雨霏霏;柳暗花明又壹村的說法。黃巢時期規定“清明為期,劉岱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逐漸被淘汰,只盛行插柳。
柳樹有很強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在土裏就活,插在哪裏就活在哪裏,年復壹年地插下去,到處都變得陰沈沈的。
6.搖擺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7.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