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妄想者對某特定目標的行為或許會停止,但是妄想者本身卻很少告終,有百分之十七的戀愛妄想者會糾纏壹個以上的受害者。戀愛妄想為何會如此頑固呢?也許沒有了妄想對象,患者會覺的自己不夠完整吧。妄想的開始,是他們認為先展開這段關系的對方,「第壹步」通常完全沒有任何特殊的含意,例:工作的壹句贊美、學校的壹句好評或為不相識的人開個門……。被妄想者通常不會去註意。
戀愛妄想者除了與社會關系不好外,在全面爆發為戀愛妄想前,某個特定的偶發事件,通常是必要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案例,是病例經歷了壹次重大的失去之後發生。壹旦發生這樣的挫折,病患將要面對更為涼薄的人生,他們永恒的損失就是由妄想的愛戀關系加以補償。戀愛妄想者會避免和受害者有直接的接觸,這是另壹個青春期的殘留。患者有若十幾歲的少女,咭咭呵呵的指著自己的心上人,卻連做夢都不敢真的接近他們,反倒是去搜集對方的小物件和偷偷的跟蹤他。患者唯壹接觸的方式就是避免面對面的來,這種關系對戀愛妄想者而言「宛如神話壹般」:戀愛妄想者並不想把泡泡戳破,他們未必想跟受害者發生性關系。他們對於壹種完美結合比較感興趣……走上前去對病患來說太具威脅了。
但當戀愛妄想者的妄想發展到無法收拾而破壞到他們的生活,甚至是愛戀對象的生活時,戀愛妄想便會跨越了個人利益和內心執迷的界限。病患和青少年壹樣,錯解了愛戀對象的反應,雖說那是精神異常造成的。把這種青春期浪漫憧憬的花絮加以怪異變形,戀愛妄想者在誤解別人的意思方面似乎有無窮的創造力,明明在清楚不過的拒絕也能被解讀為愛情的宣告。
雖然許多戀愛妄想者會糾纏別人,但是糾纏別人的未必都是戀愛妄想者。事實上,研究發現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騷擾者為戀愛妄想者。戀愛妄想者大多為女性,而且為同性戀居多。要跟戀愛妄想者脫離現實的幻想信念相對抗衡是不可能的,對於愛戀的對象的愛毫不懷疑,所以當受害者相應不理,戀愛妄想者會予以合理化的解釋(理由通常很荒唐)。也許那會對受害者的事業會破壞、也許雙方社會地位的鴻溝太大或對方已經結婚了等等。
如果戀愛妄想者被關進牢裏或精神療養院中,他們會懂得把妄想壓在心中,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就能出去,而我們就對病患束手無策,畢竟他們在不妄想時,跟正常人壹模壹樣。所以所有的妄想癥都壹樣,無法治療也無法根治,而且存在我們的四周,我們只能被動的等這些不定時炸彈爆發,其實是很無奈的,多註意周遭的人,有沒有奇怪的舉動,即使是多麼的細微,保護自己也保護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