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是雜食性的,它們在孵化後四天開始吃浮遊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小型枝角類。孵化後10天,體長大於1.4厘米,除了吃浮遊動物外,開始吃浮遊植物。之後吃的浮遊植物越來越多,直到孵化後40天左右,體長大於4厘米時,以吃浮遊植物為主。同時,沙德喜歡舔刮生長在水下土壤或巖石表面的藻類。此外,還吞食了少量浮遊動物和有機碎屑。在池塘養殖的情況下,可以食用米糠、花生麩等飼料。
鰣魚為暖水性魚類,在水溫15℃至30℃時食欲旺盛。水溫高於31℃時,食欲下降。水溫低於14℃時,會聚集在活動較少的深水區。當水溫低於13℃時,停止進食。當低於7℃時,它不能存活。由於鰣魚抗寒性差,在珠三角池塘越冬時壹般放在避風、防曬的深池中,有時還需要額外的防寒措施。
鰣魚作為壹種底層魚類,對溶解氧的要求較低,能適應更肥沃的水體。水溫在20℃~ 28℃時,溶解氧低於1 mg/L,仍能正常進食。當溶解氧低至0.24 mg/L時,沒有窒息現象。所以可以高密度放養,壹般每畝1000尾左右。
鰣魚的生長速度比其他家養魚類慢,尤其是放養密度高的池塘。1歲魚重約70g,2歲魚重約250g,3歲魚重約350g,4歲魚重約500g。
但鰣魚群體產量高,食用規格不是很高。體重200克左右就可以上市,放養鰣魚的經濟效益還是比較高的。夏季繁殖的魚苗當年分兩個階段培育成魚苗和魚池,魚苗和魚池重量為5-100克,年底或次年放入魚池套種,培育出重量為50-100克的中型魚苗,第三年放入魚池混養,培育出200克的商品規格。二周年魚夏季上市;秋季上市,歷經三個秋季,名為三秋鯤,壹般重250g左右。
鰣魚因其飼料來源廣泛,適應肥沃的水環境,抗病性強,群體產量高,已成為池塘養殖的必備品種。
鱖魚體形纖細,魚鰭柔軟,生長迅速,是鱖魚適口的飼料。通過提高鰣魚的恢復指數,對池塘產量有明顯的影響。
壹、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以5-8畝為宜,水深1.2-1.5 m,池內汙泥20 cm。水質新鮮,無汙染,便於註水和排水。
二、清潔池塘消毒
放養魚苗前3天要做好幹塘、幹塘,然後用2.5公斤/畝的漂白粉清洗池塘進行消毒。
第三,水質管理
5-7天後,魚苗以淡水為主,不能用肥水。5-7天後,水位控制在0.6-0.8m,可適當施肥。壹般雞糞顆粒5-7.5公斤/畝,均勻投放到全塘。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正常池在7-10天內加水壹次,水位控制在65438+。
第四,夏花分塘
壹、鰣魚苗夏季開花,時間為6月上旬至7月下旬,規格0.3厘米,畝產30-60萬尾。培育出池需要15-20天,成活率60-65%。然後根據養殖條件和鱖魚的攝食量,有計劃的分開飼養。
第五,魚苗被放養在單獨的池塘裏
育種時間為10的6月下旬至6月上旬,可分為三段。根據本市水產養殖生產情況,主要進行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第壹階段池塘生產(壹般以本市市場供求為主進行第壹次養殖)。放養規格為每公斤5000-7000尾,畝產4-5萬尾,出塘規格為每公斤120-150尾,畝產300-320。第二階段放養規格為10的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養規格為每公斤1000-1200條,每畝10000條,出塘50-60條,每畝160條。合理安排各時期的留茬搭配,畝產可達500-600公斤。
六、飼養管理
魚苗入池後入池階段,以豆漿為主,菜餅為輔,在濺漿時分兩次投餵。魚苗培育壹周後,要在塘底“播種”,飼料要充足,使魚苗健康生長。壹般每10000苗需要0.5個大豆。分塘後魚苗要根據底料的肥瘦使用有機肥,壹般每畝100 ~ 150斤培養紅蟲作為開口料,然後餵給菜餅。壹般生產1 kg鰣魚需要1.5 kg菜餅。
七、疾病預防與控制
魚苗放入池塘壹周左右,主要是防止“泡病”的發生。所以池塘要放清水,定期加清水。繁殖期應重點防治輪蟲和斜管蟲。1畝水深1米全塘噴0.5毫米白蟲凈,然後隔天全塘噴0.2公斤魚蛙腐皮止血靈,使鰣魚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