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比較喜歡吃糖醋,所以去飯店吃飯,不管是川菜館還是家常菜。每次要點菜,都少不了宮保雞丁。我只是不知道妳有沒有註意到,宮保雞丁有時會在餐廳的菜單上有點變化。有些店家會在菜單上寫“宮保雞丁”,但宮保雞丁和宮保雞丁壹字之差,差別很大。哪個是正確的?我學到了很多。
宮保雞丁
要了解宮保雞丁,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宮保雞丁的前身其實起源於壹道魯菜“醬爆雞丁”。相傳這道菜的發明者是清代鹹豐年間的秀才丁寶楨。他原籍貴州,曾任四川省省長。因為愛吃醬雞丁,他在做四川巡撫的時候就把這種醬雞丁帶到了四川。改良後成為川味版的醬爆雞丁。之後,丁寶楨因禦敵有功被封為少保親王,所以他最愛吃的菜也改成了“宮保雞丁”,這也是他的“宮保”的由來。
其實宮保雞丁不是宮保雞丁,是醬爆雞丁,後來改名為“宮保雞丁”。到目前為止,它的烹飪方法分為兩個版本:川菜和魯菜。所以四川人大多叫“宮保雞丁”,山東人大多叫“宮保雞丁”。四川宮保雞丁吃起來又甜又辣,成品是荔枝,山東宮保雞丁吃起來是茅臺,成品有腥味。
今天分享壹個我經常吃的宮保雞丁食譜。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版本,但是味道和飯館差不多。如果有懂行的朋友,請幫幫我。
宮保雞丁
主料:雞胸肉250克,熟花生100克,大蔥2根。
輔料:幹辣椒6克,花椒2克,食用油適量。
鹵汁:鹽1g,蠔油1g,醬油1g,生抽2g,玉米澱粉3g,蛋清半個,食用油少許。
果汁:白糖10g,香醋10g,鹽1g,醬油3g,生抽1g,玉米澱粉8g,清水適量。
生產步驟:
1、雞胸肉平鋪在案板上,壹刀切成兩半,再切成長寬約1 cm的小塊,用清水沖洗數次,去除多余的血水,減少腥味。
2.放入大碗中,加鹽和蠔油增加底味,用生抽和老抽上色。打入半塊蛋白肉會更嫩滑,肉丁用手摸會又粘又硬。最後加入澱粉攪拌均勻鎖水,拌入少許食用油。煎的時候不會粘鍋底,肉很容易滑掉。所有腌料混合後,腌制20分鐘入味。
3.準備壹個空碗調味榨汁,加入糖和香醋1:1,然後加入鹽、生抽、老抽和玉米澱粉,最後加入少許水拌勻。因為澱粉放久了會沈,用之前記得多攪拌。
3,煮好的花生是我老公昨天炒的,剩下的直接用,去皮備用。把大蔥的幹葉子去掉,切成1 cm左右的小塊。將幹辣椒用水沖洗幹凈,切成小塊。
4.中火加熱炒鍋,多倒入食用油,油溫不升時放入雞丁,用熱油炒雞丁,避免粘鍋。煎的時候,用筷子把雞丁輕輕攤開。因為腌制時加入了食用油,很容易滑的很明顯。最後將雞丁炒至全部變色半熟,即可關火控油取出。
5.把鍋洗幹凈,再開爐子。倒入少許食用油,翻炒花椒和辣椒段。香味出來後,倒入蔥段翻炒。洋蔥段用油煎會更好。
6.所有調料炒好後,轉大火,倒入半熟的雞丁翻炒入味,再倒入調好的汁,大火翻炒出汁。
7.等到湯汁濃稠,最後倒入去皮煮熟的花生,繼續翻炒十幾秒鐘,不能太久,否則會失去花生的酥脆感。煎好後關火出鍋。放在盤子裏就可以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