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字面上的解釋就是忙著耕種,這是壹個反應農作物現象的節氣,以前的人就是根據這個節氣來判斷農作物的生長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芒種節氣的食物及註意事項,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芒種吃什麽食物
1、桑椹
中醫學認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發明目等功效,主治陰血不足而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膝酸軟、須發早白、消渴口幹、大便幹結等癥。
桑椹入胃,能補充胃液的缺乏,促進胃液的消化,入腸能促進腸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因而有補益強壯之功。常食桑椹可以明目,緩解眼睛疲勞幹澀的癥狀。
桑椹中含有過敏物質及透明質酸,過量食用後容易發生溶血性腸炎,因此小孩不宜多吃桑椹。桑椹內含有較多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鞣酸,會影響人體對鐵、鈣、鋅等物質的吸收,且性質偏寒,故脾胃虛寒、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
2、薏米
薏米,在中藥裏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薏米性涼而沈降,是常用的利水滲濕藥。薏米祛濕好是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湯喝。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水腫,解毒排膿的功效。兩者放在壹起,非常適合夏至後炎熱潮濕的時段食用。將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泡上2個小時,煮成粥。
粥好後,可以依據個人的口味,適當地加入糖,或者是食用壹些小菜,炎炎夏日,喝上壹碗小豆粥,很是舒爽。
3、鴨肉
炎炎夏日,在保持葷素合理搭配的基礎上,夏季食用肉類的首選非鴨肉莫屬。
鴨肉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根據中醫“熱者寒之”的原則,在容易上火的季節食用,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極強,凡是體內有濕熱、虛火過重的人都適合吃鴨肉。
鴨雖營養豐富,但食用時也得註意:不應久食煙熏和烘烤的鴨肉,因其加工後可產生苯並芘物質,此物有致癌作用。鴨肉為多脂肪食物,不宜多食。尤其是肥胖、動脈硬化者應少食。
感冒患者不宜食用。感冒者應食辛散發表食物,而鴨肉滋補戀邪,可使感冒纏綿難愈。
芒種養生註意事項
提防熱傷風
夏天易患感冒,中醫稱為“熱傷風”,流涕、鼻塞、打噴嚏,有時還出現發熱、頭痛等,有的還會出現嘔吐、腹瀉癥狀。
在飲食上可飲綠豆湯、金銀花露、菊花茶、蘆根花以清熱解暑。
同時忌食油膩、黏滯、酸腥、麻辣的食品,如糯米飯、油炸食品、海魚、甜食。
衣衫要勤洗
芒種時節天氣十分的炎熱,只要在室外稍微走動幾分鐘,身上就會出汗。在這個時候壹定要及時的更換衣服,千萬不要偷懶。
因為汗液上面也帶有大量的細菌,如果不及時的更換衣服、洗澡的話,這些細菌肯定會導致皮膚瘙癢、感染的情況,個人的衛生壹定要註意哦。
另外壹點也要註意,就是如果出了大量的汗,不要馬上就去洗澡。這個時候去洗澡的話,皮膚和心臟都會承受很大的負擔,建議先坐下來休息二十分鐘左右,然後再洗澡就可以了。
飲食宜清淡
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季的飲食宜清補。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告誡人們食勿過鹹、過甜。飲食過鹹,體內鈉離子過剩,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
吃甜食過多,易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癥,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
芒種節氣的文化寓意
芒種正值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這壹“收”壹“種”道出了人生大事,不過種和收;有種,才有收;種好,才能收好的人生道理。芒種的氣候特征是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這樣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無論從播種和移栽來講,都是很適宜的。因此,在農業生產上,必須抓緊時間,搶種大春作物,及時移栽水稻。故民間把“芒種”稱為“忙種”,說明到了這個時節,已是農業耕種最忙的季節。民間“芒種不種,種了無用”的諺語,這意味著這時節已是較晚的播種期,必須搶時播種。到了芒種時節,應該抓緊栽插水稻;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幹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壹到,是壹年中最忙的時節。
《通緯孝經援神契》中說:“小滿後十五日,鬥指丙,為芒種,五月節。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芒種”二字諧音,在民間“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播種晚稻等谷類作物的時節。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大忙高潮。民諺“芒種忙,下晚秧”說的就是芒種是插秧的忙碌時節。芒種時節,水稻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降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我國古代農耕作物水分補充依托於天上降水與地上河流,農耕主要集中在降水充沛與江河水網發達的地區。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節氣配合溫度、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芒種節氣是幹支歷午月的起始,午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從芒種開始壹直到大暑,都是壹年中萬物狂長的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