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ǎo jiǔ jié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據傳,古時候有壹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害別人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裏,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壹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壹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 這是什麽?”
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壹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壹樣,吃壹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肴、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紅糖與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拗九節”免費派送“拗九粥”,成為了“安泰樓酒家”這家老字號的傳統活動。“拗九節”前,它還特地邀請福州民俗專家為食客講解“拗九節”的來歷。它的經營者說,希望藉此讓這個的福州傳統節日傳承下去。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孝順節”、“送窮節”。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紅糖,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特別是已出嫁的女兒,必定要送壹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這種習俗依然在福州盛行。壹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親說,“拗九粥”裏不只是紅糖、花生、紅棗、桂圓等,更有著兒女的壹份孝心,甜到了心頭。
“拗九節”演繹成為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社會風尚,在福州發揚光大。“拗九節”裏,福州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就在陳氏祠堂裏擺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順宴”:祠堂裏裏外外擺滿了壹百九十五張桌子,近二千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壹邊悠閑聊天吃著美食,壹邊欣賞著戲臺上閩劇的精彩表演;而村裏年輕人忙裏忙外,端菜送茶。這壹拗九敬老節的宴席風俗,在當地已經沿襲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