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也稱食人魚)棲息於幹流和較大的支流,這裏河面寬闊,水流湍急。在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為該地區四種最危險的水生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每年約有1,200頭牛被河裏的食人魚吃掉。壹些在水中玩耍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有時會受到食人魚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猛的特性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覓食,以昆蟲、蠕蟲和魚類為主,但有些近緣種只吃果實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在避風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貌相似,背部鮮綠色,腹部鮮紅色,身體兩側有條紋。有高度發達的聽力。下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呈三角形且鋒利,上下交錯。咬住獵物後,緊緊咬住,隨著身體的扭動把肉撕掉。壹口就能咬下16立方厘米的肉。牙齒的旋轉使它們能夠連續進食,強大的齒列會導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會在水的根部產卵,卵是有粘性的。壹次可以產幾千個卵。親魚會有護卵行為,受精卵在9 ~ 10天後孵化。河水泛濫會影響它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經常成群出現,每群都會有壹個首領,其他的會跟著首領,甚至是攻擊的目標。在旱季,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聚集成壹大群,經過這片水域的動物或人容易受到攻擊。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血腥味是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認為受傷動物發出的噪音和水花吸引了它們的註意力。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然而,在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的壹些湖泊和河流中,有壹種魚不怕大動物,非常具有攻擊性。
那麽,這些江湖中潛伏著哪些妖怪呢?
美國探險家杜林專程去調查。他目睹了壹只大鳥試圖在水中捕魚。大鳥潛入水中,卻在水中掙紮,最後沈入水中。杜林非常驚訝。為了解開這個謎,他用繩子綁了壹只山羊,把它推進了水裏。不到幾秒鐘,湖水劇烈翻騰。五分鐘後,他拉起繩子,看到只剩下壹根山羊骨頭,骨頭上的肉已經被啃幹凈了。
杜林在山羊的胸骨中發現了幾種形狀奇怪的小魚。它們在草地上跳來跳去,碰到什麽就咬什麽。它們的頭兩邊是黑色的,肚子是橙黃色的,只有6厘米到7厘米長。奇怪的是,小魚的嘴裏有兩排像劍壹樣鋒利的牙齒。
通過研究發現,這是亞馬遜河流域特有的“食人魚”,當地人稱之為“水鬼”。
為什麽食人魚這麽厲害?
據生物學家統計,目前發現的食人魚有20多種,不僅在亞馬遜河流域,從加勒比海南岸到阿根廷北部的壹些拉美國家也有發現。
食人魚雖然體型很小,但是性情非常兇猛殘忍。壹旦被咬的獵物鮮血溢出,它就會發瘋,用它鋒利的牙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壹樣又咬又割,直到剩下壹堆骨頭。
為什麽食人魚這麽厲害?這是因為它的脖子很短,頭骨尤其是腭骨非常堅硬,上下腭之間的咬合力驚人。它能咬穿牛皮,甚至硬木板,還能咬斷鋼制魚鉤。當然,其他魚不是它的對手。通常在水中占主導地位的鱷魚,壹旦遇到食人魚,會恐懼地縮成壹團,把身體倒過來,硬背朝下,立即浮上水面,讓食人魚咬不到肚子,保住性命。
根據它們的種類,食人魚的生活是群居和獨居的。食人魚的成百上千經常成群結隊地聚集在壹起,最小的六條也可以成群結隊。它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視覺、嗅覺和對水波振動的靈敏感覺,同時找到攻擊目標。但它的視力很差,靠鐵餅似的身材來區分同類。
食人魚有膽量攻擊比自己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也有行之有效的“圍剿戰術”。它們捕獵時,食人魚總是會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比如眼睛或尾巴,使它們失去逃跑的能力。然後它們成群結隊的依次攻擊,壹個個沖上去咬壹口,然後讓開給後面的魚留出空間,迅速把目標打成碎片,簡直不可思議。
為什麽食人魚很難稱霸亞馬遜?
很多人對這樣壹個問題感到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麽厲害,為什麽不能消滅亞馬遜的所有動物?
當然,食人魚的主要食物不會是人、猴子、牛或者其他落水的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對兔子的等待並不能讓它持續到下壹餐,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種類的魚。
但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遜盆地的河流中捕獵其他魚類並不容易,因為河水確實渾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在攻擊時距離獵物不能超過25厘米。
食人魚遊得不夠快,這對於很多魚類來說無疑是幸運的,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卻極快。遊泳速度慢的原因歸結於食人魚鐵餅般的身材。為什麽長期的生物進化沒有給它壹個苗條的身材?科學家認為,鐵餅狀的姿勢是各種食人魚相互識別的外貌標誌,起到了防止食人魚相互吞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許多魚類在數千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出了自己的“尖端武器”。比如壹條電鰻釋放的高壓電流,可以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死,然後慢慢吃掉。
雪茄善於利用它的尖刺。壹旦被食人魚盯上,它就以最快的速度遊到食人魚的底部。不管食人魚怎麽遊,它都跟它們同步移動。如果食人魚想咬它,刺鯰魚會立刻燃起熊熊大火,讓食人魚束手無策。而且,在亞馬遜河殺手排行榜中,克拉麗莎·布裏斯曼排名第壹,食人魚僅排名第四。
食人魚還有壹種獨特的氣質,只有成群的時候才兇猛。壹些魚愛好者在玻璃罐裏養壹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會故意把手伸進水裏,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恙。如果手指受傷,那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客人靠近玻璃罐或者主人突然做個手勢,這條被稱為“亞馬遜恐怖”的食人魚就會縮回到魚缸最遠的角落,壹動也不敢動。很明顯,平時在群體中很囂張的食人魚,壹旦脫離群體就變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
烏克蘭魚類專家在查看了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捕獲的食人魚後認為,這些不速之客是人為放生的。從春天開始,烏克蘭的河流湖泊水溫就能滿足食人魚的需求,所以它們可以自由生活,放生後開始繁殖。雖然這種熱帶魚在冬季水溫下降時會自然凍死,但如果今年夏秋不捕殺,仍會對水鳥和人的安全造成威脅。
食人魚傷人事件在亞馬遜河流域並不多見,在中國作為觀賞魚非正式引入已有十余年。最近由於對新聞媒體炒作的無知在魚市上已經很少見了,而且因為外觀不好看,只有熱愛它的專業魚友才能看到。價格最低的也要100多元,稀有品種如“紫羅蘭”更是高達上萬元才能找到壹條魚。市面上常見的食人魚大多是它的近親,紅腹鯧魚。它是中國早年從巴西引進的壹種食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