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是農業大縣,有農林牧副漁五大產業,尤其是糧食、畜禽、魚蝦,以產量大、質量好著稱。
建國前,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生產力,水旱蟲災頻繁,土匪兵痞,農村經濟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 *生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實行土地改革,引導農民組織和發展生產。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農民逐漸走上集體化道路。水利方面,淮河大堤修建於1950。1958,石河灌區建成。此後,灌溉面積逐年擴大,施肥水平不斷提高,引進良種擴大種植面積,農林牧副五大產業取得長足發展。1958公社以後是“三年困難期”,從1966開始是10“文革”,農業生產遭受挫折。1978後,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到1987,全縣糧食總產量57.49萬噸,比1949高出近兩倍;總產油量26200噸,比1949高出13倍。大麻總產量4.87萬噸,比1.949增產51.9倍。棉花產量以1984最高,種植193300畝,總產量6129噸,比1949增產7.5倍。1987年棉花總產量為2145噸。1987年末大牲畜9.99萬頭,比1949年末增長96.6%;生豬飼養量78.84萬頭,年末為41.1.000頭,分別是1.949頭的6.2倍和4.2倍。山羊24萬多只,年末山羊654.38+04.44萬只,分別比654.38+0949增長3.8倍和9.7倍。家禽飼養量81.90多萬只,年末有304多萬只,分別是1.949的4.4倍和2.2倍。水產品總產量為7041噸,比1949高出21倍。林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全縣各類森林19.2萬畝,保存樹木3400萬株,累計64.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9.3%(周圍每百棵樹壹畝),森林面積是建國前的4.8倍。周圍的樹木是建國前的8.5倍,森林覆蓋率是建國前的11.6倍。1987年糧食畝產量225公斤,棉花畝產量35公斤,油料畝產量53公斤,大麻畝產量186公斤。人均立木蓄積量為0.41立方米;人均純收入225.8元;40萬畝可養殖水面,每年每畝可產水產品17公斤。
霍邱縣三分之壹的低產田,畝產只有150公斤,急需改良。易澇耕地57萬畝,易旱耕地20多萬畝,水面荒蕪20萬畝,宜林地無樹2萬畝。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65438+5500萬元,增長5.5%。糧食播種面積22675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9972公頃;棉花種植面積為1611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48.82萬噸,增長4.8%;糧食生產連續九年受到國家表彰。棉花產量2153噸,增長8.0%;石油產量21.082噸,增長48.1%;大麻1547噸,下降8.2%。生豬出欄654.38+0.365萬頭,比上年增長0.3%;出欄家禽2035萬只,同比增長0.4%,肉類總產量654.38+055.4萬噸,同比增長2.3%;雞蛋總產量5.66萬噸,同比增長2.2%。水產品產量8.3萬噸,同比增長1.2%。名優特水產品產量2.07萬噸,同比增長50.2%。有效灌溉面積123411公頃,增加11.8%;旱澇保收面積100326公頃,增加14438+0%;機電排灌面積64604公頃,增長9.0%。農業機械總動力1614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7%;農用拖拉機155600輛,增長35.4%;農用運輸車11632輛,增長1.8%。全年化肥施用量27.97萬噸,下降3.0%。農村用電量2.98億千瓦時,增長7.2%。
霍邱縣的手工業歷史悠久。那是清朝宣彤統治後的三年(公元1911)。經營者朱來誌在東關外開了朱福元油坊。民國三年(1914),城關張裕洲機器坊有學徒50余人,木織機30臺,每臺日產條紋布或格子斜紋布20米左右,銷往鄰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位於壽縣正陽關的工廠“華鑰”遷至城關,有6臺織機、6臺織襪機、2臺毛巾織機,生產花紋布、襪子、毛巾等產品。民國二十九年(1940),城關商會會長謝以8臺帽編織機,創辦“七星”襪廠,生產土布、條紋布、線襪、線帽等產品。民國三十二年(1943),官商合辦“民生”廠,擁有10鐵制布機,生產花紋布等產品。
當時規模較大的卷煙作坊有城關朱壹枝、姬野金伯安、河口李,卷煙行銷麻城、固始、金寨等地。鄰水大曲酒久負盛名,有“聞香下馬”的美譽。
民國36年(1947),霍邱縣有鐵、木、竹、針織、廢舊作坊、油坊、香煙、刻字等12個作坊,個體手工業者2696人,從業人員3036人,主要分布在城鎮,少數分散在小集鎮和鄉村。
民國38年(1949)十月,霍邱解放,人民政府恢復發展地方工業,建立縣酒廠和安徽霍邱臨水酒廠。私營工業委托加工、計劃訂貨、包購包銷,把個體手工業組織成合資企業,實行聯合產銷的政策,使全縣的工業生產得以恢復。當年工業總產值654.38+0.205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654.38+0.74%。
1951年建立縣印刷廠、縣米電廠,工業總產值17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47%。65438年至0952年,工業總產值36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3%。
壹五期間,全縣建立國有工業企業13個,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61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74個,手工業合作工廠2個,職工3038人,其中國有職工454人,工業總產值10657。
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工業發展波動較大。1958期間,土法投產,壹年時間,全縣建成大小工廠23378個,包括機械廠、煉鐵廠、焦化廠、蛋粉廠、軋花廠、中檔水泥廠等24個縣屬國營工廠,社區辦工業有地方化肥廠、顆粒肥廠、糧油飼料加工廠、低檔水泥廠等。那壹年,全縣以鋼鐵為綱,建了496座土高爐。在鋼鐵生產中,生產了65,438+00套38立方米和65,438+03立方米的小型高爐設備、65,438+0套鐵木鼓風機、6,265,438噸焦炭和65,438+09,377塊耐火磚。然而,這些工廠在沒有資源、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情況下盲目投產。產品粗制濫造,沒有市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962調整,部分企業已“下馬”;全縣工業企業只有148家,國有工業企業減少到13家,集體工業企業減少到135家。全縣工業總產值下降到898萬元(不變價1957),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6.6%。
三五期間新建國有工業企業有化肥廠,擴建磚瓦廠,改建水泥廠,改建農機二廠(現皖西掛車廠)等13廠。生產向機械化發展,開始生產旋耕機、雙鏵犁、拖車、合成氨、磷肥等重要農資。197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635萬元(1970不變價),比1965年的1278萬元增長27.9%。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對工業企業進行了改組,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到27個,集體工業企業增加到133個。從65438年到097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增加到409100萬元(1970不變價),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0%。
第五個五年計劃後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從65438年到0980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308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29家,集體工業企業279家。全縣工業總產值421.8萬元(1.98不變價),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8%,比1.75增長3.1%。全縣308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利潤268家,總額112萬元;40家工業企業虧損(國有企業8家,集體企業32家),虧損金額55萬元。
“六五”期間,繼續實施國民經濟“八字方針”,霍邱縣工業企業將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將逐步趨於合理;在此期間,有76家工業企業新建並投產。
1985年,全縣鄉級以上工業企業383家,* *從業人員11234人,其中國有工業企業34家,* *從業人員3238人(1947人);集體工業企業349個,職工7996人,鄉鎮企業職工5933人。全縣工業總產值8356.7萬元(1980不變價),四天半的產值相當於工業總產值1949。當年,全縣共有村辦和個體工業企業7802家,產值3388萬元,利潤44.2萬元,稅收41.9萬元,從業人員1.2萬人。其中村辦產業224個,產值643萬元,利潤6萬元,稅收5.9萬元,從業人員0.1.5萬人。私營工業685個,產值824萬元,利潤7.2萬元,稅收8萬元,從業人員8.6萬人。
1987年,全縣鄉級以上工業企業307家,比1978增加11家,其中國有4家,集體107家。村辦工業企業654.38+0.288萬戶,其中村辦工業654.38+0.69戶,農村合作工業782戶,個體工業654.38+0.654.38+0.929萬戶(32個鎮)。全縣工業總產值13421萬元,其中鄉級以上工業產值8541萬元;全國工業產值5732萬元(1980不變價),年均增長3.6%;集體工業產值2809萬元,年均增長7.6%。占全國工業產值的比重由72.6%下降到67.1%;占集體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7.4%上升到32.9%。有的產品從無到有,有的產品大幅增長。當年合成氨產量5878噸,比1978年的3430噸增長71%,水泥產量16600噸,比1978年的8000噸增長1.1倍;生產磚16446萬塊,比1978增加10.4倍。1987年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為5331萬元。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8家,比年初增加15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3.07億元,同比增長23.6%。超億元企業50家,超1億元企業7家,超20億元企業2家。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84.84億元,同比增長18.7%,總量和增速分別位居全市第壹和第二。
2012年,股份制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0.66億元,增長11.0%;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56.5%。大中型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8.59億元,增長6.1%。重工業增加值59.43億元,同比增長14.0%,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70.1%,同比下降7.6個百分點。輕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54654.38億元,同比增長40.9%。重工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3.5%,比上年下降33.3個百分點。18行業中,17行業實現增長。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75.72億元,增長565.438+0.6%;手工業和其他制品業4241億元,增長46.4%,黑色金屬采選業105.39%,下降6.1%。工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到98.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