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是黃病毒科瘟病毒的壹員,屬於豬瘟病毒和邊界病病毒,在基因結構和抗原性上具有高度同源性。
病毒對外界因素沒有抵抗力,在pH值低於3時迅速滅活。o或在56℃時。對常用消毒劑敏感,但血液和組織中的病毒在低溫下穩定,在凍幹狀態下可存活多年。
該病毒與豬瘟病毒和邊界病毒屬於同壹病原體,與豬瘟病毒有抗原關系,在自然條件下存在毒力顯著不同的毒株。該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奶牛,但6-8月齡犢牛癥狀嚴重,還可感染山羊、綿羊、豬、鹿和袋鼠。患急性病的牛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有大量的病毒。慢性疾病常出現持續性感染,可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長期分離出病毒;康復牛可以帶毒6個月;健康的牛、羊、豬等。可以隱形傳染,攜帶毒物,都是危險的傳染源。
流行病學
傳染源是生病和有毒的動物。患病動物可出現持續性病毒血癥,其血液、脾臟、骨髓、腸淋巴結等組織以及呼吸道、眼部分泌物、乳汁、精液、糞便中均含有病毒。
該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胎盤垂直感染,也可通過交配和人工授精感染。
自然情況下,主要感染牛,尤其是6 ~ 18月齡的青年牛,山羊、綿羊、豬、鹿、袋鼠也可發生性感染。
新疫區急性病例多,放牧牛和舍飼牛均可感染該病毒,發病率約為5%,死亡率為90% ~ 100%。感染牛多為4 ~ 18月齡,而老疫區急性病例少,死亡率低,隱性感染率高達50%。
該病為地方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節多發。
臨床癥狀
潛伏期為7 ~ 14天,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型:常見於幼犢牛,死亡率高。發病初期表現為上呼吸道癥狀,體溫升高(40℃ ~ 42℃),雙相熱。流鼻涕、咳嗽、氣短、流淚、流涎、精神不振等。、白細胞減少,後期出現口腔黏膜糜爛或潰瘍,多為腹瀉癥狀,早期糞便稀薄水樣淡黃色,後期常伴有腸黏膜和血,糞便發臭。患病犢牛食欲不振,身體消瘦,精神疲勞,有的沒有腹瀉就猝死。奶牛泌乳量減少或停止,妊娠奶牛可能流產,或產下有先天性缺陷的犢牛,如小腦發育不全、共濟失調等,部分出現趾間皮膚潰爛、蹄冠炎癥、蹄炎、角膜水腫,重癥奶牛在5-7天內急性脫水衰竭死亡。病理屍檢可見口腔、食管、胃腸粘膜出血、水腫、糜爛,表現為食管內小糜爛,肺部大出血病竈,腎包膜下腎皮質出血點。
慢性型:多來源於急性型,很少有明顯的炎癥癥狀,口腔黏膜很少出現壞死和潰瘍,但牙齦通常呈紅色,間歇性腹瀉,流鼻涕,鼻鏡幹燥,然後變成鼻鏡糜爛,可連在壹起。眼睛流淚或滲出透明分泌物,有的角膜混濁,有的表現為青光眼,有的有慢性蹄炎和嚴重趾壞死,病牛跛行。有的還出現局部脫毛和表皮角化,病牛發育不良,衰竭死亡。
病理變化
不規則斑和潰瘍主要出現在消化道和淋巴組織、口腔(口腔黏膜、牙齦、舌和硬腭)、咽和鼻內窺鏡,表現為食管黏膜上的昆蟲樣斑。流產胎兒的口腔、食道、皺胃、氣管有出血點和潰瘍。運動障礙的犢牛可嚴重看到小腦發育不全和雙側腦室積液。
診法
1可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最終診斷還需進壹步實驗室診斷。
2實驗室診斷
病原體檢查:細胞培養(用胎牛腎、睪丸、氣管等組織的壹級或二級品系)結合免疫熒光抗體試驗或中和試驗進行鑒定。
血清學檢查: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瓊脂免疫擴散試驗、pCR試驗。
患病材料的收集:應取患病動物的骨髓、脾臟、淋巴結、呼吸道、眼鼻分泌物。
預防和控制措施
1,預防。
(1)禁止從病房購買牛只。
⑵對染病牛進行隔離消毒,防止疫情擴散。
⑶做好免疫工作,斷奶前後幾周內用減毒疫苗給牛接種。受嚴重威脅的奶牛每3-5年接種1次,母牛和公牛配種前接種1次。大多數奶牛可以獲得終身免疫。也有報道稱中國豬瘟被利用。
兔化弱毒疫苗通過接種患有粘膜病的牛可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如果用滅活疫苗,牛在配種前可以免疫兩次。
2、待遇。
目前,這種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在加強監管和飼養的基礎上進行對癥治療,增強牛的抵抗力。針對病牛脫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的情況,除了給病牛輸液擴大血液溶解度外,還可以糾正酸中毒。負責
收斂止瀉類藥物(藥用炭、矽炭銀)聯合廣譜抗生素(土黴素、四環素)可抑制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