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壹個關公戰秦瓊式的問題,裝備最精良時的日本關東軍,與蘇聯軍隊1945年進攻的關東軍,雖然都叫關東軍,但已經不能稱為同壹支隊伍,戰鬥力更是天壤之別。
日本關東軍
關東軍在巔峰時期,號稱日本皇軍之花,兵力高達120余萬,裝備更十分精良。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絕大多數裝備精良的關東軍,都被調往太平洋戰場和關內戰場,剩下和補充的,都是老弱病殘,仍留在東北的日寇軍隊雖然仍被稱為關東軍,但比之之前那壹支精銳部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關東軍
因此,當1945年8月,百萬蘇聯大軍進軍東北時,他們面對的所謂關東軍,已經不再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反而是壹支由老弱病殘組成,裝備落後,士氣低落,甚至連基本訓練都沒有完成弱旅。這時所謂的關東軍,稱之為武裝僑民更為合適,其裝備之缺乏,十幾萬人甚至連步槍都沒有。
日本關東軍
因此,其實並不存在精銳關東軍無法抵禦蘇聯紅軍進攻的問題。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軍隊和日本關東軍之間,壹直彼此互相忌憚,並沒有壹方對另壹方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也因為這種勢均力敵的情況出現,才使得日本和蘇聯都在遠東地區囤積了大量精銳部隊,所防範的就是對方的突然襲擊。
日本關東軍
而且處於巔峰時期的日本關東軍,戰鬥力並不弱於同時期蘇聯紅軍,甚至就戰鬥意誌和執行力而言,還要強於蘇聯紅軍。這從1939年爆發的諾門坎戰役就可以看出來。
諾門坎戰役中,日軍主力為三流師團第23師團,面對的是蘇聯名將朱可夫指揮的最精銳的裝甲集團軍,日軍第23師團的裝備和蘇聯部隊相差之大,猶如天壤之別: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只有蘇聯軍隊的1/7,火炮只有1/6,兵力只有1/3。而諾門坎以荒原為主的平坦地勢,顯然也更利於已經完成機械化的蘇聯軍隊。
諾門坎戰役
但戰役的結果雖然以蘇聯慘勝告終,但實際上蘇軍的傷亡遠比日軍更大。蘇聯死傷25000多人,而日軍只有19000多,蘇聯紅軍飛機、坦克等重型裝備的損失更極為慘重。蘇聯紅軍雖然取得勝利,但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和裝備,依然未取得全殲日本軍隊的戰果,單純與軍隊戰鬥力而言,同時期的蘇聯紅軍並不比日軍強。
日本關東軍
與此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期,蘇聯面對納粹德國的威脅,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兵力和資源,冒著兩線作戰的危機,在距歐洲萬裏之遙的遠東,與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打壹場前途未蔔的大決戰。這也是為什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日雙方不但未宣戰,還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的原因。
《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本身就證明了日本關東軍的實力,因為如果沒有以實力做後盾,以蘇俄壹貫貪婪、殘暴、毫無底線的性格特點,根本就不會有什麽和平談判,更不會老老實實的遵守條約,迎接日本關東軍的,將是大軍的直接吞並。
投降的日本關東軍
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的明朗,蘇聯不但從德國的閃擊戰中喘過氣來,而且作為主力,還擊敗了曾經不可壹世的納粹德國。此時的蘇聯已經擁有1000多萬經過蘇德戰場鍛煉過的精銳部隊,而日本經過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上的接連消耗,已江河日下。
蘇聯進攻東北
日蘇雙方的實力對比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因此,經過雅爾塔會議分贓之後,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蘇聯同意了出兵東北的決定。1945年8月9日零點十分,蘇聯150多萬紅軍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蘇聯二戰名將的指揮下,向位於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
蘇聯進攻東北
早已成為空殼的日本關東軍,當然不是對手。短短十幾天的時間,東北就落入了蘇聯紅軍之手,關東軍被擊斃了8萬余人,近60萬人被俘虜。強盛壹時的日本關東軍就此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