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了互聯網,現代人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醫療健康知識,比如LINE、FB、健康報、各種醫療博主、健康網站等等。但是在這麽多信息的轟炸下,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健康了嗎?除此之外,在吸收了這些健康知識之後,妳是不是感覺更加堅定和放松了?
?面對健康信息的態度,有的人什麽都信,每天兢兢業業的活著,按照專家說的原則吃喝耶戈;有的人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忽略自己不能相信的;當然也有完全不在乎的人,好像自己是健康新聞絕緣體,不看也不信,竭盡所能。
?然而,我們身邊有那麽多健康信息,應該如何篩選呢?以下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的五個步驟,即所謂的5W(人、事、時間、地點和事物)原則,作為基本的篩查工具:
?1.誰(人類):只要沒有合適的作者,基本上任何文章都可以不看。如果作者有名字和姓氏,可以進壹步用谷歌查壹下,看他過去寫的文章是否可信。這絕對是鑒別網絡信息真偽的第壹步。
?2.什麽(事):這份體檢報告的內容是否過於虛榮和誇張?任何太神奇或者太恐怖的文章,理論上都應該存疑。當題目中充斥著“驚呆了”、“恐癌”、“立竿見影”、“秘密不可傳”等煽情詞匯時,內容通常不會太接近真相,妳可以把它看做壹個陌生男人的奇聞軼事,但認真起來就虧了。另壹方面,如果壹篇文章能提供生動的證據,列出實證研究數據,可信度會大大提高,但普通人很難讀懂。
?3.何時(When):這篇文章發表的日期是什麽時候,概念是否過時?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很多育兒或者養生的舊觀念已經不適合拿出來了。在1950年代,醫學進步的速度僅在大約五十年後翻了壹番。現在,醫學進步的速度每73天翻壹番!照這樣下去,四年翻新壹次育兒書還是太慢了。
?4.哪裏:這篇文章發表在哪裏?發表的地點也代表了文章的可信度。線上群裏隨便流傳的健康地圖,根本無法追溯到上述“人、事、時、地”四原則,根本不應該傳播,更不用說認為。在閱讀在線文章時,您還可以查看網頁中的“組織簡介/關於我們”字段。如果是屬於學術網絡的,通常更可信。
?5.為什麽:為什麽這篇文章會出現在網上?很多健康新聞,看似在宣傳健康的概念,其實是在鼓勵人們買壹種健康的食品,或者是在宣傳自費檢查、手術等等。健康食品或者各種醫療服務都沒有錯。它只是鼓勵人們多問“為什麽”,這可能有助於他們檢查自己的健康,並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最後壹個為什麽原則也適合作者(醫生、營養學家、醫學記者等專業人士)客觀思考。將這些健康信息公開的目的是什麽?要推廣的正確健康理念是否嚴重到需要用威脅性的營銷詞來吸引點擊率?
?本集《愛+好醫生》以支原體耐藥性上升的新聞為例進行討論。此消息壹出,不少家長憂心忡忡。然而,普通人即使知道這個事實,又能制定什麽樣的健康計劃呢?好像也沒什麽事情可做。如何平衡報道類似健康新聞,正確解讀信息?
?除了5W法,還可以用以下方法對網上真假難辨的信息進行釋疑:
?1.谷歌關鍵詞:“妳看到的疾病主題”“謠言”可能已經被其他專家驅散了。
?2.谷歌關鍵詞:“妳看到的疾病的主題”“妳信任的醫生的名字”。有沒有妳信任的醫生寫過相關文章?
?3.請梅禦阿姨加入LINE群,幫助鑒別轉發內容是否為謠言,梅禦阿姨也會進行反饋,解答正確的知識。
愛家顧問團答疑呂俊毅|感染科主治醫師溫雲靜|資深媒體人
問:最近新聞提到支原體的耐藥性。已經增加了。發生了什麽事?
答:實際上,這條新聞是壹個醫生關於臉書的帖子。媒體當然相信這個職業,捕捉重要信息,告訴公眾什麽需要註意。
專家表示,耐藥性的增加是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因為早期治療無效,耐藥性增加。因此,這個樣本是壹個特定的對象。沒有社區篩查,不知道不同程度的患者或攜帶者是否有這麽高的耐藥率。但是,耐藥性增加是事實。同壹個醫院的患者,大概有20%到30%的人是耐藥的。壹些日本患者報告了高達90%的耐藥性,而中國的其他患者報告了100%的耐藥性。所以在這樣頻繁的交流下,早就有人預測耐藥性會增加,尤其是抗生素用多了,耐藥菌會有生存優勢。臺灣省的耐藥比例小於周邊國家。只是近兩年耐藥性從2-30%上升到60-70%。這確實是壹個警告,提醒我們在使用抗生素時要更加謹慎或精確。
問:什麽是支原體?我如何知道我是否被感染了?
答:支原體屬。實際上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壹種細菌,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咳嗽、發燒、肺炎等,還會引起嚴重的感染,如腦炎或其他全身性免疫反應。
很難鑒別,因為支原體感染沒有特殊癥狀,和其他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癥狀相似,即使檢測後也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可能是患者感染支原體已經壹個月了,但是患者的咳嗽癥狀不壹定是支原體引起的,所以即使是醫生也很難馬上診斷是否有支原體感染。
?問:為什麽新聞媒體喜歡壹些聳人聽聞的標題?
答:事實上,行政長官對媒體新聞采訪的內容有很大影響。通常希望新聞裏有可以讓大眾討論的話題,而不是僅僅傳達支原體的疫情。我們壹定會圍繞幾個重點來強調,要形成壹個新聞,壹定要讓大家知道壹個重點或者知識,符合事實,吸引人。
?問:如果很多健康信息變得專業,會不會造成人們對健康教育的觀念偏差?媒體人有引導正確思想的功能嗎?
答:有些藥企會請記者推銷他們的藥物,甚至會找案例或研究來證明。然而,大多數記者將關註新開發的創新技術,這也將讓人們知道還有其他方法來治療疾病,並鼓勵他們保持希望。如果明顯是業內的新聞稿,他們也會找專家來平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