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昆崳樹(本草綱目)、通錢樹(浙江、江西)、天臺烏藥、半皮柴(浙江)、白貝樹、鯽魚、細葉桂、旋覆花(江西)、白葉樹(廣東)、香葉(浙江)。具有理氣解郁、散寒止痛、調理脾胃能量、疏泄下層少陰腎的功效。本草綱目:烏藥,產於嶺南、戎州、江南。樹長得像茶,比其他的都高。壹葉三丫,朱麗亞陰白。根如芍藥、香樟的根,顏色黑褐,作輪轂狀花紋,呈水平狀。八月摘根,直男不用。
2.《本草》:烏藥,木似茶壺,高五七尺。葉略圓尖,作三丫,面青背白。細花在四月和五月開花,黃白相間,六月結果。(根)如山牡丹,根極粗者如釣樟根。不過有兩種根,嶺南的深褐色,堅硬,天臺的白色,柔軟,八月采摘。如果根像輪轂形狀的珠子,或者從天而降的又香又白又可愛的就更好了,但是沒有海南那麽結實。
3.不要說什麽本草:根據本草經和世界,天臺人勝。今天天臺人的香味和衡州、洪州的比起來就遜色了,藥用效果也沒那麽好,但是肉色挺紅的,差別不大。
4.《綱要》:烏藥,在吳和有很多,而且人們認為它們是有報酬的。根和葉都是香的,只是根不是很大,就像牡丹壹樣,嫩的是白的,老的是棕的。它的兒子,像毛冬青,是綠色和成熟的紫色,有壹個非常薄的核殼和壹個芳香而苦澀的內核。
烏藥最早記載於唐代陳藏《本草綱目》:“烏藥如茶,高十余尺,壹葉三枝,茱莉亞陰白,根如牡丹香樟,色黑褐。用作輪轂紋,橫平豎直,八月收根,不用於直人。”這是第壹次描述烏藥的起源、特征、收集和確切的藥用部位,過去在許多草藥中都有記載。蘇頌《本草》說:“烏藥根分兩種,嶺南者黑褐而硬,天臺者白而軟,八月采根作車轂紋,似珠,或雲:天臺出者香,白而可愛,不及海南者壯。”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五出山多山,根葉香,根不甚大,如牡丹,嫩者白,老者褐。他的兒子就像壹個冬青,綠色和成熟的紫色。”陳嘉謨在《本草孟生》中說:“天臺者,香白,不及海南者,技特別大。根附驗,形取於珠,如珠。直根難用,有兩種,天臺白軟,海南黑棕硬。”吳《植物名實考證》(卷三十五)名為《花如桂花》,附圖為天臺吳。
烏藥來源單壹,全部是野生的。目前,我國的烏藥主產區以浙江省產量最大,浙江天臺的烏藥以道地藥材聞名。但由於經濟和地域的差異,烏藥在天臺並不大量采收、加工和收購,而是集中在浙江西部,原料來自江西、安徽、湖南、福建等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衢州、金華等地的烏藥年產量居全國之首,銷往全國各地。
民間替代品,鼎湖漁樟和小葉烏藥。Playfairii (hemsl。)H.P. Tsui,都不是到處都有中藥材公司收購的。
各種展覽
1.本草遺風:主身惡心腹痛,不用吃飯,天瘟疫,膀胱腎間寒氣襲背,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蟲。
2.《日華子本草》:治諸氣,除諸寒,霍亂,惡心嘔吐,泄瀉,癰癇,解寒熱。
3.王:理順活力。
4.《綱要》:治中氣,治腳氣,治疝氣,治暈厥,治頭痛,腫喘,止小便濁。
5.《本草宣彤》:治七情,氣滯血瘀,霍亂吐瀉,痰飲失食。
6.《虞書藥解》:破瘀消脹,止痛消脹。
7.《本草伊彥》:烏藥,氣少,泄多,但不是很強。用沈香煲湯治療胸腹空調病是很穩定的。
8.綱要:吳藥辛、溫、香,能散諸氣。所以惠民和濟方菊治七情郁結,有哮喘病急用四磨湯者,必陷中氣,中氣郁結則補之。朱驗方治療虛寒多尿,通陽明少陰。
9.《本草經》:烏藥,辛溫,散氣,病屬氣虛。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用香附壹起治療所有女性的氣病。不知氣空實,有冷有熱。寒氣、驟怒之用宜,氣虛、氣熱之用可無害。
10.“藥意”:烏藥,氣溫,故氣速通,疏泄停滯,優於香附。外解表調肌,內寬中暢氣。驅寒,客之寒痛必除;驅邪氣,意味著瘟疫會被消滅;氣機郁滯,腹痛中度,胸膈脹滿可驟減;疏通經氣,中風,四肢癱瘓,初產婦血氣停滯,漸行漸通,皆因其英氣。
11.本草說明:根據烏藥的用途,食耳者原本以為只是專治辛散,比如躲在海裏稱之為‘調氣’。為什麽他們突然不壹樣了?止於辛散,則能止食,止血痢,則能養精蓄銳,癥結可除,頭風虛腫,腹中蟲竭,婦產後血不良反應,血海之痛,小兒積蛔蟲,緩驚。也就是說,又稱“功德不盡”的“日華子”,是其弟子以心三為功德嗎?蓋不等於補氣之劑,也不同於耗氣之味,實為其氣而合理,致其用者。是不是可以說用疏散代替秘密管理?每次丹溪把烏藥葉放進補陰藥裏,不就是大陽和陰的美妙滋味嗎?能夠平衡陰陽,並不意味著消耗藥物。香附行氣入血,烏藥行氣中和血,行氣離血,這叫耗,不合理。氣之蓋起於陰中之陽,達於陽中之陰。
12.新版本草:孕婦體虛,胎氣不暢者不宜用烏藥。如果用了,胎兒會流產。人們認為它適合行氣,但誰知道烏藥能適合胎氣的現實,卻不能適合胎氣不足?不僅胎氣,氣虛者也不能跟,血虛氣滯者適合耳。
13.《本草求真》:烏藥與木香、香附同功,但木香苦溫,涼滯於脾,宜食積;香附堅硬,入肝膽,開郁散結,每郁皆妙;這是壹種遍布胸中的邪氣,所以用來治療胸腹部的邪氣。
政黨選擇
1.天臺烏藥散(“醫藥發明”)具有行氣舒肝、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小腹不足所致的睪丸梗阻疼痛、跌打腫痛、痛經等癥。
2.溫肝湯用於肝腎陰寒、腹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減不良反應,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郁結,使胸膈煩悶,上半部呼吸困難,下半部心口脹滿,飲食不足。
4.烏藥順氣散(“赤水朱軒”),行氣寬胸,治療七情六欲引起的痞滿證。
5.通氣飲(申氏尊方勝),行氣消積,治產後不利氣,食滯疼痛。
6.縮春丸(《婦人良方》)用於溫腎散寒,縮尿止遺。主要用於下元虛寒、尿頻、小兒遺尿。
7.五磨飲(《醫方集解》),和氣滯。
8.劉墨湯(辨證論治標準)調理氣滯,調理肝脾,緩解便秘,治療情誌不和。肝脾氣滯導致便秘,想不開就不開,頻繁打嗝導致胸脅脹滿,腹脹疼痛,食量減少。
9.膈逐瘀湯(林逸蓋厝)能化瘀軟堅,調理脾胃,治療氣血凝滯,脈絡不通,瘀血所致的脘腹痞塊,硬痛,消瘦,納差,乏力,有時寒熱,月事。
藥物禁忌癥
氣虛內熱證患者禁用;孕婦及體虛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