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根據中暑癥狀的輕重,可分為以下幾種:
1、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中壹段時間後,出現輕微的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口渴、全身無力及行走不穩。
2、輕癥中暑:指除以上癥狀外,還發生體溫升高,面色潮紅,胸悶、皮膚幹熱,或有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汗、血壓下降、脈搏細弱等癥狀。
3、重癥中暑:指除以上癥狀外,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後抽搐、煩躁不安,口渴、尿少、昏迷等癥狀。
二、中暑的預防: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急診,加強預防可以大減少發病率,中暑的預防應註意幾點:
1、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體能,並達到防暑目的。
2、科學合理的飲食。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適量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補充體能消耗。切忌節食。
3、做好防曬措施。室外活動要避免陽光直射頭部,避免皮膚直接吸收輻射熱,帶好帽子、衣著寬松。
4、合理飲水。每日飲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鈉0.3%-0.5%為宜。飯前飯後以及大運動量前後避免大量飲水。
三、出現中暑癥狀的處理
1、將病人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有利於散熱。
2、補充水及電介質。
3、用風油精或清涼油塗於病人的頭部太陽穴;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丸等藥物。
4、重度中暑病人除以上3點處理外,應立即轉送醫院救治。
炎炎夏日如何避暑?
如果妳在烈日下工作或玩耍數小時後感到頭痛,可能是脫水、中暑或熱中風的預兆。專家就如何在夏天避暑給出以下建議:
1.在炎熱的情況下,應多喝水和流食。如果妳在高溫下從事重體力勞動尤其要註意補水。避免過涼的飲料,它會使胃痙攣。不要飲酒,它將使妳失去更多的體液。
2.補充因出汗而排出的鹽和礦物質,最好的辦法是飲用果汁和運動飲料。如果未經醫生許可,不要吞服鹽粒。
3.穿戴輕薄、淺色、寬松的服裝。戴壹頂寬檐帽,可避免頭的受熱。
4.在高溫下工作、娛樂或鍛煉,應適當休息。
5.如果可能,留在有空調的室內。盡量把戶外活動安排在早上和晚上。
6.在高溫下作業時,提醒妳的夥伴像妳壹樣註意避暑。
夏季防暑啥為“寶”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人們往往把果汁、冰糕等冷飲、冷食作為解暑降溫的寶貝。其實,夏季防暑降溫的寶貝應該是以下幾種:
鹽開水:中醫稱“白開水是百藥之王”。從營養學觀點來看,任何含糖飲料都不如白開水的價值大,因為純凈的白開水進入人體後能很快被胃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同時調節體溫、清潔人體內環境。喝白開水應選擇沸騰後自然冷卻的新鮮涼開水(20至25℃),這種白開水具有特異的生物活性,容易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很快被吸收利用。喝白開水時最好加些鹽。夏季高溫,出汗過多,體內鹽分減少,體內的滲透壓就會失去平穩,從而出現中暑,而多喝些鹽開水或鹽茶水,可以補充體內失掉的鹽分,從而達到防暑的功效。
茶水:有經驗的保健醫生常指導人們用喝茶的方式補鉀。鉀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鉀能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別是心肌的正常運動。如果缺鉀,人就會感到倦怠乏力,且耐熱能力降低。缺鉀嚴重時,會導致心律失常和全身肌無力。科學分析表明,茶葉含鉀較多,約占其比重的1.5%左右。鉀容易隨汗水排出,溫度適宜的茶水應該是夏季首選飲品。
陳醋:夏季人們飲水較多,胃酸相應減少,使食欲減退。適量食醋可增加胃酸的濃度,生津開胃,幫助消化。如果在烹調時加些醋,可使胃酸增多增濃,從而增加食欲。夏季是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吃醋還能提高胃腸道的殺菌作用。另外,如在烹飪時加入幾滴醋,就會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而且有利於食物中鐵的吸收。
綠豆湯:綠豆湯有獨特的消暑清熱功效。中醫認為,綠豆具有消暑益氣、清熱解毒、潤喉止渴、利水消腫的功效,能預防中暑。有關實驗表明,綠豆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保肝等均有明顯作用。惟壹不足之處是綠豆性太涼,體虛者不宜食用。
苦瓜:有人把西瓜當成夏日解暑的珍寶,其實從理論上說最開胃爽口、祛暑清心的瓜類食品卻是苦瓜。苦瓜因其味苦而清香可口,被人們視為難得的食療佳蔬。我國民間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熱”、“苦味能健胃”的經驗之談。尤其到了炎熱夏天,人們都要祛暑熱解勞乏。中醫認為,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熱瀉火。苦瓜的微苦滋味,吃後能刺激人體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熱防暑,因此,夏食苦瓜正相宜。用鮮苦瓜搗汁或煎湯,對肝火目赤、胃熱煩渴、胃脘痛、濕熱痢疾,皆為輔助食療佳品。苦瓜泡制的涼茶,飲後消暑怡神,煩渴頓無。
人丹:主要成分是薄荷冰、滑石、兒茶、丁香、木香、小茴香、砂仁、陳皮等。具有清熱解暑、避穢止嘔之功效,是夏季防暑的常用藥。主要用於因高溫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腹痛、水土不服等癥。此藥能促進腸道管蠕動,緩解腸痙攣。中暑、急性胃腸炎、咳嗽痰多者服用為宜。
夏天十件不要做的事情盛夏,酷暑難當,人們為求得壹份涼爽,往往忽視了防病保健,而誘發各種不適感,甚至導致病痛發生。因此,消暑也要講科學,切不可掉以輕心。
不宜坐木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裏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壹曬,溫度升高,會向外散發出濕熱,使人易患皮膚病、風濕和關節炎等。
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裏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同時,由於夏季氣溫高,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不宜夜晚露宿
盛夏時節,身上的汗腺不斷向外分泌汗液,以散發體內的熱量,睡著後,機體處於放松狀態,抵抗力暫時下降。此時如果正值夜晚,氣溫下降,再遇冷風襲來,露水加身,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不適,並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夜晚露宿還易被蚊蟲叮咬,可能染上疾癥,如大腦炎等病。
不宜缺少午睡
夏季晝長夜短,氣溫高,人的新陳代謝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勞。加上夜間炎熱,睡不安穩,導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壹二個小時,對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體各系統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壹項好措施。
電風扇不宜吹得過久
電扇吹得過久會破壞出汗的均衡狀態,使人感到頭痛、頭昏、腿酸手軟、全身不適,嚴重者還可能誘發其他疾病。盛夏之夜開著電扇入睡,更容易受涼。尤其老年人和兒童更應註意。
空調不宜開得太大
空調能給人帶來舒適的環境。但如室內外溫差太大,使人對室內外溫度變化難以適應而容易“傷風”“感冒”,而且如室內外溫差太大,不註意室內通風換氣,會使室內空氣混濁,致使各種病原微生物孳生。若人的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就容易患病。因此,夏天使用空調溫差不易太大,最好在5-8度之間,最大不能超過10 度。
不宜“快速冷卻”
炎夏,人們外出歸來為盡快消汗除熱,往往喜歡沖冷水浴來“快速冷卻”,但由於人在陽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熱量,如此“快速冷卻”,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熱量不能散發出而滯留體內,引起高熱,還會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時人體抵抗力降低,感冒就會“乘涼而入”。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先將身上的汗擦幹或待汗發散幹之後再沖洗。
渴極不宜急飲
夏天出汗多,有人壹下子喝進很多水,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下降,甚至可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壹會兒再喝。
不宜用飲料代替白開水
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及電解質。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如大量飲用,還會增加腎臟過濾負擔,影響腎功能。而且過多攝入糖分會增加人體熱量,使人肥胖。因此,夏季不宜多喝飲料,最好還是喝白開水,尤其是兒童和老人,更應少喝飲料多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