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幾杯菊花茶或者喝白開水,可吃少許水果和蔬菜(以蘋果、西紅柿、黃瓜為主)。
食譜具體安排如下:在辟谷的前三天,可以除了喝水以外,不吃其它的食物,壹般每天的飲水量在800毫升以上。這種做法可以有助於腸道排毒。
三天後,可以定時吃壹些水果、蔬菜、粥類、菜湯等食物。
辟谷前3天,可不吃任何東西,每天只喝生水至少800ml,用小杯慢喝。3天後,若能繼續,可吃少許水果和蔬菜(以蘋果、西紅柿、黃瓜為主),但每次不超過100克。
在正式辟谷階段,可以食用定量的稀粥、菜湯、花生、蔬菜、水果等食物。主要用於不適合完全辟谷的人群,如肥胖者等等。不完全辟谷可以作為壹種改善體質的手段。
壹、辟谷的由來
《山海經》載有“食氣”之民,後有“食氣者神明而壽”的傳說,類似觀念被莊子改造成神人之功,《莊子·逍遙遊》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藐姑射之神人,無須五谷等食物,只須飲食風露。
辟谷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食氣術最早的理論根據。《淮南子·地形訓》也有類似的記載。
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谷者,代不乏人。從漢至宋,辟谷術在道教內壹直十分流行。西漢有《去(卻)谷食氣篇》雲:“去(卻)谷者食石韋。首重、足輕、體軫,則昫(呴)炊(吹)之,視利止。”
意謂初行辟谷時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饑餓現象,須用“吹呴”食氣法加以克服。這裏將辟谷與行氣聯在壹起,和《莊子·刻意》將行氣與導引聯在壹起壹樣,似皆表明此三術在先秦時最初存在的狀態,即表明它們大體是同時出現的。
二、典籍中辟谷的有關記載
《史記·留侯世家》記述留侯張良稟體多病,采用導引、辟谷等術療疾並習練輕身之功。
《漢武帝外傳》載,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余年,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
《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曹植《辯道論》載郗儉善辟谷事,謂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谷術。東晉道士葛洪反對單行辟谷可致仙的觀點,但並不懷疑辟谷術的健身延年效果。
他在《抱樸子內篇·雜應》中說:“余數見斷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並舉出具體例子以證之。
《北齊書》中記載壹個隱居於瑯琊山的修行者,練辟谷之術,服用松子、白術、茯苓等生藥,以求長生不老。
《南史·隱逸傳》載,南嶽道士鄧郁“斷谷三十余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陶弘景“善辟谷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北史·隱逸傳》稱陳道士徐則“絕粒養性,所資唯松術而已,雖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舊唐書·隱逸傳》載,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其徒司馬承禎亦傳其辟谷導引服餌之術。
《舊唐書》記載壹個叫王遠知的人,修習吐納導引之術,服食靈芝和白術等,活到百歲以上,且頭發烏黑、步履輕捷。
《宋史·隱逸傳》載,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巖,“服氣辟谷歷二十余年,但日飲酒數杯”。《宋史·方技傳》載,趙自然辟谷“不食,神氣清爽,每聞火食氣即嘔,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歲,善辟谷長嘯,唯飲酒”。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