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去布達佩斯完全是壹時沖動。
著名景點:
多瑙河,塞切尼鏈橋,英雄廣場。
機場:
布達佩斯李斯特費倫茨國際機場
德國導師聽說我和師妹要去夏末旅行,興奮地過來推薦奧地利維也納,形容它是年輕人的首都。我和師妹猶豫再三,原因很簡單,我們沒錢。
這次為期壹周的旅行完全是自費,可以省了。奧地利、荷蘭、英國這些高消費地區讓我們猶豫不決。因為只有我和師妹兩個女生,巴黎羅馬這種不安全的地方排除了組隊的選擇。
挑挑揀揀,可去的地方不多。我姐在瑞安航空的app上搜了半天,突然說:“要不我們去布達佩斯吧?”像我這樣的附庸風雅的人壹聽到布達佩斯這個名字,他就投降了。“好!”於是三番五次兩次訂好酒店和機票就出發了。
事實上,有壹段插曲。出發前,德國同事問去哪個國家旅遊,我回答:“匈牙利”。他們的表情非常,嗯,意味深長。
後來我才知道,“玩得開心”有正反兩方面的區別。對於維也納的“青年之都”來說,是正面的,對於布達佩斯的“青年之都”來說,就意味著有問題。但這些都是後話。
布達佩斯的街道
布達佩斯是壹座雙城,位於多瑙河兩岸,壹邊是布達,壹邊是珀斯。
我們住的酒店離河很近,著名的鏈橋也就幾步之遙,橋下就是寬闊平靜的多瑙河。多瑙河對現代舞者總是有壹種離不開的感覺,因為著名的《藍色多瑙河》。
雖然這裏的河水不是藍色的,這裏也不是維也納,但這座塞切尼鏈橋與維也納有著密切的聯系。
據說在19世紀,壹個年輕的貴族在維也納得到父親病重的消息,卻被浮冰阻止渡過多瑙河。
等到浮冰在春天融化,可以過河去維也納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於是他宣布要在多瑙河上建壹座永久性的橋,這就是塞切尼鏈橋的由來。
從遠處看,這座橋很宏偉,但仔細看,妳會覺得它飽經風霜。無論是藍色的橋鏈,還是兩端的獅子雕塑,都有著厚重的歷史感,與布達佩斯乃至匈牙利的感覺非常吻合。
輝煌,卻姍姍來遲,凝重,卻又悲傷,也許有過美好的瞬間,但那種美好,妳會不由自主地去猜測,去感受某種被悲傷感動的莫名情緒。
宮殿和城堡
我們過了橋,去了對面城堡山上的布達宮——當然,它現在已經被改建成了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和歷史博物館。整個宮殿的基調就像匈牙利這個國家乃至布達佩斯這座城市壹樣悲涼凝重,厚重典雅,飽經風霜。
我也去過德累斯頓的茨溫格宮。相比較而言,茨溫格宮更為從容淡泊,有著茨溫格美術館鎮館之寶《聖母拉斐爾畫像》中所描繪的那種無心、無情的狀態。它看世界不悲不喜,缺少布達在人間散發的憂郁氣息。
這麽多藝術電影的拍攝地點都在布達佩斯,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整個城市就像壹個垂死的美人。它年輕的時候,風光無限。現在,雖然精致,卻隱藏著淡淡的蒼涼。
石雕斑駁,青銅青綠,藍綠色的穹頂在藍天下顯得不那麽美麗純凈,卻有著厚重的歷史感。
城堡廣場上的騎兵趾高氣揚地走過,馬蹄在石板路上鏗鏘作響,仿佛還蘊含著壹絲當年遊牧民族的野心——匈牙利人壹直是壹個自稱遊牧民族的民族。
匈牙利女王(原諒我把自己放在標準尺寸)
我和師姐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出於對自己淺薄知識的充分了解,抵押了兩本護照,還租了壹個翻譯。沒有中文選項,只能選擇英文、德文或匈牙利文。我能理解壹點,但是很多歷史事件還是跟不上解釋的節奏。幸運的是,聊勝於無。匈牙利人壹半以上的歷史都是與土耳其人鬥爭的歷史。
國家美術館裏的巨幅油畫,除了皇室成員,大多描繪了與土耳其人的戰爭場景。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匈牙利為什麽會得到“歐洲的橋頭堡”這個綽號了。對基督教世界來說,他們是基督教最堅定的信徒,站在反對異教徒鬥爭的第壹線。
奧斯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屢戰屢敗,相見恨晚,十字軍的血濺了他們壹腳。甚至有壹幅油畫描繪了壹位在戰鬥中死去並反抗穆斯林的國王。
這幅畫可能打動不了我這樣的外國遊客,但對於自己的人民來說,國王已經變成了黑骨頭,伊斯蘭旗幟在遠處飄揚。這大概是他們心裏最羞恥的時刻。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匈牙利近年來堅決拒絕中東難民政策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傷口。
匈牙利貴族婦女
當然也參觀了布達佩斯的教堂,以東正教為主。這座教堂的風格與西歐不同。尖石穿天,玲瓏塔連凈墻。據說奧地利皇帝和茜茜公主就是在這裏加冕的,歷史故事似乎給這座純白色的建築增添了壹絲風情。
茜茜公主加冕的教堂。
壹方面,這個國家曾經是戰死沙場的國王,人民是在重重磨難下堅守基督教立場的自稱遊牧民族。所以不難想象,這個國家的氣質多少有些粗獷、豪邁、威嚴,就像他們的議會大廈壹樣,有壹種雄壯而嚴肅的美。我們聽從當地人的指示,晚上到達國會大廈看夜景。議會大廈建在多瑙河上,與布達宮的漁人堡隔河相望。
晚上到的時候,幾乎所有在河邊旅遊的年輕人都在這裏休息,所以我們也挑了個幹凈的板凳坐下來修身養性。
它的前方是靜靜流淌的多瑙河,河對岸是斑駁的布達宮,身後是宏偉的議會大廈。晚風習習,鴿子不時蹦蹦跳跳,周圍的遊客用不同的語言竊竊私語。這大概就是所謂文藝片最喜歡的地方,“追求心安”。
沿著河邊走,街邊的意大利餐廳裏擺放在白色桌布上的鮮花剛剛盛開,黃色的小火車就像載著舊俗壹步壹個腳印,河邊的“猶太鐵鞋”旁總有滴著露珠的花束。這個國家充滿了歷史的氣息,似乎在鬥爭和矛盾中前行。
斑駁的城門是頂部匈牙利的象征。
當然,對於我和我姐來說,歷史只是旅行的壹部分,剩下的需要用食物來補上。畢竟我是從被歐團嘲諷為“美食的沙漠,時尚的窪地”的德國逃出來的,自然想嘗試壹下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
但是所有好的餐廳都需要預約。我和妹妹完全忘記了這壹點。我們到珀斯的第壹天,就是在因為沒有預約而連續被三家餐廳拒絕的悲劇中度過的。
壹怒之下,我們隨便在街上找了壹家意大利餐廳解決了飯局。
說實話,我們之所以去那家餐廳,是因為服務員的小哥哥笑起來太好看了,再加上南歐人特有的甜美,無意識的閉眼讓妳覺得無比真誠,所以我和師妹就被騙了。入座的時候發現這家餐廳谷歌評分只有3.8,想走也來不及了。我的美是錯的!
遠處是我的瑪格麗特披薩,是水牛芝士、番茄、羅勒做成的。
但是食物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我們德國小鎮最好的餐廳得了4.7分,但每次我做肘子的時候,我都懷疑德國人的牙齒和我的化學結構不壹樣。
然而這家意大利餐廳,標準的意式薄底披薩,終於讓我感覺味蕾活了過來。我點了壹份經典的瑪格麗特,師妹點了壹份薩拉米香腸(好像是這麽拼的,記不清了,是加了辣香腸的披薩)。
隔壁那位滿頭銀發的老太太熱情地和我們攀談起來,於是我們得知今天是她和愛人的銀婚紀念日,我們也在她的指導下了解到這家餐廳的哪家菜好吃。可惜我們吃不了壹個披薩,她熱情推薦的菜只能下次再嘗。
之後的壹天,我們稍微了解了壹下,提前約好了著名的“紅辣椒”餐廳(翻譯成匈牙利語)。在這裏我們終於嘗到了匈牙利的國菜:牛肉燉土豆!
相信讀者讀到這裏已經笑了:
燉牛肉土豆是什麽樣的國菜?不應該是得心應手嗎?其實不是的。匈牙利牛肉燉土豆裏的調料很特別,有壹種混合了歐洲和中東土耳其菜的風味,微辣、黏膩、綿長。我們吃了最後壹小鍋湯和幹面包,可見其美味。
蘇聯時代也有關於這種土豆燉牛肉的笑話。赫魯曉夫訪問匈牙利時說,在* * *時代人人都能吃到“古拉西”,這個古拉西就是土豆燉牛肉。
所以後來,估計匈牙利人怎麽也想不到,他們的國菜成了* * *產品主義的代名詞——牛肉燉土豆* * *產品主義。
當然,關於這道菜還有很多趣聞,比如蘸湯的厚面包,這裏就不說了。下次有空可能新開壹家,專門吐槽歐式面包。
我們點了壹堆叫不出名字的奇怪東西。
我和師妹只是吃吃喝喝,其他人來旅遊,拍照,觀光都是美美的。我和師妹找吃的時候拍了兩張照片。這種執著的精神真的很讓人感動,那麽自然的,我們隨便旅行也不可能瘦下來。
壹周的閑暇結束,我們也意識到需要回到壹個德國小鎮繼續搬磚,依依不舍地告別了這個城市。其實我們心裏很清楚,可能再也見不到了。畢竟這不是中國人熱衷的聖地,而我們作為普通人,這輩子也不會有太多的機會去旅遊。
這壹次偶然的交集,就像是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壹次浪漫邂逅,就像是在生命的長河中被盜走的壹顆散落的時間明珠,讓人記憶猶新,感慨萬千。
也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我對這個城市的記憶已經到了需要用照片來幫助記憶的地步。我希望我還能想起那老舊的地鐵和我壹直牽掛的破舊電梯,那吱吱作響的黃色電車,布達宮綠松石洋蔥圓頂上的夕陽,金碧輝煌的議會大廈,還有永遠在我腳下靜靜流淌的多瑙河。
夜幕下的國會大廈。
布達佩斯是詩人裴多菲的故鄉。他在中國人中最著名的詩是“生命是寶貴的,但愛情更昂貴。”。如果是自由,兩者都可以拋。"
但他的代表詩是壹首抒情詩,《我願做壹股洪流》,在我看來,這是布達佩斯的真實寫照,安靜,荒涼,輝煌,或許,洪流就在腳下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