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蘇葉如何泡腳
蘇葉作為壹味傳統的中藥材,因為其是壹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所有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愛。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紫蘇葉還可以用來泡腳,可以很好的治療咳嗽氣喘等癥。
用紫蘇葉泡腳的方法是簡單的,就是在熱水裏加壹些紫蘇葉,過壹段時間然後洗腳。首先是要選擇適當的水溫,太熱的水不僅會傷害到腳,而且也有可能會減少紫蘇葉的藥性;還有就是要註意選擇對的時間,用紫蘇葉泡腳建議在睡覺以前進行,泡完腳直接睡覺,這樣避免了泡腳以後腳的活動,更有利於腳的健康。
下面小編為妳介紹紫蘇葉泡腳的配方:取用紫蘇葉90g、幹姜10g。用1500ml清水泡5分鐘,煎沸,取藥液入腳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可以治療咳嗽氣喘等癥。如果總是咳嗽或氣喘的患者不妨每天早晚兩次泡腳,每次30分鐘,10天為壹療程。用完第1療程隔三天再開始進行第2個療程,使腳部的穴位逐漸適應,這樣效果比較好壹些。
取艾葉、銀杏葉、紫蘇葉,布袋包裹,放入砂鍋中浸泡數小時,加水2000毫升左右,持續文火煎煮約10分鐘,倒出藥液,放涼或加溫水,調至45℃左右即可使用。每日1次,或每周3次。建議,藥包和藥液還可再次加熱,重復使用。適合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心慌心悸、耳鳴耳聾、記憶減退、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等中老年人或用腦過度的年輕人。
人剛受寒時用蘇葉泡腳很有效。蘇葉又叫紫蘇葉,《藥品化義》中記載:蘇葉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理氣、和營的作用,可以治療風寒,驅逐邪氣。取蘇葉3克、荊芥3克(5歲至10歲孩子的用量)。將蘇葉和荊芥放到鍋裏,倒入四杯水,蓋上鍋蓋,開鍋後煮3分鐘關火,悶七八分鐘,然後將藥汁兌入溫水,給孩子泡腳。泡壹會兒,孩子的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這個方法大人也可以使用。比如哪天下大雨了,如果妳在風雨中走壹趟,褲子都濕了,鞋裏面也都是水,回到家裏以後,就可以用蘇葉水泡腳,身體很快就會暖和過來,這也是壹種保養身體的好方法。如果小朋友沒有泡腳的習慣,還可以把蘇葉水兌入洗澡水裏面給孩子洗澡,孩子的身體很快就會暖和過來。
2、紫蘇葉泡腳的好處
很多人都有每天泡腳的習慣。泡腳看起來是壹件簡單的事情,說的通俗壹點,不就是用高溫的水來洗腳嗎。可是就是這用來泡腳的水,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
很多人選擇使用紫蘇葉來泡腳。這樣的選擇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早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人使用紫蘇葉泡腳了。那麽使用紫蘇葉泡腳有什麽好處呢?
好處是相對來說的,是對於壹部分的人來說的,壹個身體本來就無比健康的人,那麽他用了紫蘇葉泡腳,身體也不見得會變得更加健康。紫蘇葉泡腳有什麽好處,先來簡要說壹說紫蘇葉的作用。
紫蘇葉藥性微溫,有驅寒的作用。所以,使用紫蘇葉泡腳,可以幫助散去腿腳的寒性,適合在冬天的時候使用,尤其適合寒性身體的老年人使用。甚至有腳氣的人,也可以通過使用紫蘇葉泡腳來緩解癥狀。
另外,紫蘇葉有活血的作用。雖然通過用它泡腳的方式,壹時很難發揮出它的這個藥效。但是長期堅持使用的話,對於促進腿腳血液流通,也是有壹定的幫助的。
不過,用紫蘇葉泡腳有講究,有些時候是不適宜泡腳的,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泡腳六大禁忌。
3、泡腳六大禁忌
1、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
泡腳時,避免在過飽、過饑或進食狀態下,因為沐足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的情況。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
2、特殊人群泡腳時間長致暈厥
身體健康的人泡腳、泡溫泉都沒問題,但特殊人群要註意。例如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壓、經常頭暈的人,都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或長時間泡溫泉。因為用熱水泡腳或泡溫泉後,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這必將導致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對於有心臟病、低血壓的人群來說,就會增加他們發病的危險。
3、糖尿病人要留意水溫
糖尿病患者應特別留意水溫的高低,因為這類患者末梢神經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溫度,即使水溫很高,他們也感覺不到,容易被燙傷,從而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
4、腳氣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腳氣的人,病情嚴重到起皰時,就不宜用熱水泡腳,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足部有炎癥、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者也不易泡腳。
5、泡腳不要泡太久
泡腳時間過長的話,會引發出汗、心慌等癥狀。所以,每日臨睡前泡腳20分鐘為佳。
6、泡腳水不宜過燙
每天用溫水把腳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後,可以輕輕捏捏腳,達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4、紫蘇的食用禁忌
1、紫蘇葉與鯽魚壹起食用後容易生毒瘡。
2、長期服用紫蘇,脾胃虛寒的人會出現滑泄癥狀,患有氣虛、陰虛的朋友不能食用紫蘇。
3、紫蘇屬於辛溫之品,凡有風熱感冒(癥見發熱重、畏寒重、汗出、口渴等),尤其是熱重者忌服;氣弱表虛,倦怠無力、經常感冒、發熱有汗者也不宜使用。
4、同時,紫蘇葉不能食用過多,因紫蘇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在人體沈積過多會損傷人體的神經、消化系統和造血功能。
5、紫蘇含有揮發成分,所以不宜長時間煎煮;紫蘇還有壹定的升血糖作用,故糖尿病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