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幾種常見情況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幾種常見情況

中藥歷史悠久,壹般來說性質溫和,毒副作用小。長期以來,它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並被大多數患者所接受,但其毒副作用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所有的藥物都有它的雙重性,這是壹樣的,有治療效果,也有弊端。即藥物可以治療,給人帶來好處;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誘發。即使是按照現代標準生產的西藥,也有常見的不良反應。因此,各國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了壹系列政策法規對藥品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和調查。我國於1989成立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1998年3月正式加入世衛組織國際藥品監測合作組織,10月1999、165438發布《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管理辦法(試行)》。這標誌著我國開始實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在中國,早在公元二世紀,在《神農本草經》壹書中,就將藥物按其性能和功效分為三類。隨著我國臨床藥學的發展,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受到了衛生行政部門和醫藥界的高度重視,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和中毒報告逐漸增多。這說明中藥誘發的疾病也開始引起重視。其中,藥源性疾病和不良反應的發生往往與以下有關:

1.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應用中藥,以毒攻毒,達到治病的目的。若砒石有毒,可攻毒、平喘、治癌;曼陀羅花有毒,能麻醉止痛,治療各種疼痛。但這些藥物不宜大劑量使用,療程要適度,不能擅自濫用。如果誤用毒性藥物引起中毒反應,其中毒表現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可引起器官組織損傷和生理生化功能改變。中毒程度與用藥的毒性、劑量和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2.與中藥配伍相關的藥源性疾病。中醫臨床辨證論治藥物多為復方藥物,可根據患者病情加減,以提高療效,降低療效,但若配伍不當,可增加毒副作用。比如麻黃可以加強烏頭類藥物的毒副作用;與當歸或甘草配伍後可減弱黃藥子對肝臟的毒性。再如幹姜、甘草、附子配伍,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增加附子的強心作用。神農《本草經》在配伍方面指出:“這七情都要和而用之,都要相濟。不要用那些邪惡的,對立的。如果他們有毒,他們可以利用那些互相恐懼,互相殘殺的人。不要分享。”解釋中藥的配伍原理。中醫的配伍禁忌據說是十八般對立,十九畏。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

3.不合理用藥。據報道,口服人參常引起頭暈、頭痛、心悸、失眠、畏光、咽痛、牙痛等藥源性反應。

4.藥物依賴。藥物依賴是停藥後的反應。有些藥物壹旦停藥就會產生戒斷癥狀。比如,近年來有報道稱,某患者因病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壹年後停藥時出現戒斷癥狀。此外,還報告了21例長期使用番瀉葉引起的依賴。服用番瀉葉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11年。戒斷癥狀與嗎啡依賴相似,但程度較輕,其機制有待研究。

5.致突變和致癌。有報道稱,細辛、石菖蒲等植物藥的揮發油中含有0.1%的黃樟素,與飼料混合餵大鼠,壹年後可誘發肝癌。也有報道稱長期過量服用黃藥子可引起肝損傷;六神丸等中成藥中含有牛黃,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和糜爛。由於牛黃主要由膽酸組成,與胃黏膜接觸後可破壞胃黏膜屏障。

據報道,引起藥源性疾病的中藥和中成藥多達460種。例如,為了減少中藥的不良反應,在監測中藥不良反應的同時,應嚴格認真地做到以下幾點:

認真落實中藥GAP標準要求。中藥的毒性和非毒性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栽培、品種、應用場所、產地、采集、加工、炮制、環境汙染等。因此,必須嚴格控制中藥各環節的質量,防止買到假藥、假藥、黴變藥。為此,執業藥師和藥學技術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做到所有假藥、黴變藥壹律拒收,不使用不明替代品,不使用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農藥存放和保護藥品。

嚴格遵循中藥炮制規範。藥店賣的東西要符合“炮制規範”。保證中藥質量,防止不良反應,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提高合理用藥水平。要掌握和了解中藥的功效和理論知識,做到辨證論治,辨證用藥。中藥復方配伍的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不相容藥物。註意劑量,用法,療程。特別是要嚴格控制壹些有毒的中藥或中成藥,兒童和老人更要註意。

註意中藥的煎制方法。比如煎藥的容器,溫度和時間,第壹煎,第二煎,包煎,服藥時間,飯前飯後等等。加強和改進中成藥說明書管理。說明書應當規範,應當註明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和註意事項,特別是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和註意事項,便於使用者理解和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