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鮮地黃的功效與作用(二)

鮮地黃的功效與作用(二)

……

陰虛內熱,骨蒸勞。本品甘寒,滋陰,苦寒清熱,入腎經滋陰降火,滋陰生津,清熱。陰虛內熱、潮熱骨蒸者,可配伍知母、地骨皮等,如地黃丸(古今醫學體系);若與青蒿、鱉甲、知母同用,可治溫病後期,余熱未盡,陰津已傷,癥見夜熱,早涼,舌紅,脈數,如青蒿鱉甲湯(《傷寒論》)。

津傷口渴,內熱口渴,腸燥便秘。本品味甘、寒、潤,能清熱養陰,還能生津止渴。用於治療因發熱、煩渴、多飲等引起的陰傷,常與麥冬、沙參、玉竹同用,如益胃湯(《溫病論》);治陰虛內熱之消渴證,可與山藥、黃芪、山茱萸同用,如紫?喝(“醫學熱情”);治溫病傷津,腸燥便秘,可配伍玄參、麥冬,如《傷寒論》增液湯。

(3)鮮地黃的性味入經絡

性質甘苦,性寒。

①別錄:“大寒。”

②藥性理論:“甘、平、無毒。”

③《本草返老還童》:“味甘、苦,性微寒,無毒。”

經絡入心、肝、腎。

①本草宣彤:“入心腎。”

②新版本草:“足少陰,足太陰。”

(3)經典遇見原文:“始於足少陰、厥陰,亦始於足太陰、手太陰。”

鮮地黃的配伍與應用

與地黃搭配:地黃味甘,微溫,味濃,補血益精,兩藥搭配,補血涼血,滋陰生津。適用於血虛血熱者,陰虛津虧者。

用烏梅:烏梅味澀,性平,能收斂虛火,生津。兩藥配伍,味甘酸,有較強的滋陰生津作用,兩藥相得益彰,清心抑虛火。適用於陰虛內熱引起的口渴多汗。

處方制備

犀角地黃湯(方):犀角、生地黃、白芍、丹參用於治療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內積血,衄血不止,痰多,面黃,便黑。

清營湯(溫病論):犀角、生地黃、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翹,治邪熱散營。晚上身體很熱,心神不寧,昏昏欲睡,有時出現譫妄,眼睛總是睜著或閉著,口不是很渴,皮疹隱隱,脈數,舌絳幹。

四聖丸(女子方子):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研究結束時,藥丸有雞蛋那麽大,每粒藥丸都要服用。治皮疹行為引起的血熱:嘔血、鼻衄、血赤、口幹咽燥、舌質紅或絳紅、脈數。

地黃湯藥(千金方):生地黃要多少取多少,搗三次壓三次,取汁到極限,在銅器裏的湯中煮,不要蓋,會使妳氣餒,要減半,要排出,絞布去粗片,使我臟,湯藥如壇,酒如丸三日。主補虛熱,去痛癤痔疾。

鮮地黃復方

治療傷寒、溫病,要發汗而不是發汗動物的血,鼻衄不能止吐血,體內瘀血,面黃便黑。消瘀血,犀角壹兩,生地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料切,九升水三升水,分三份。(《錢進方》犀角地黃湯)

治暑熱脈虛,口渴舌紅,有時言語譫語,眼睛常閉不上,或喜閉不上:犀角三錢,生地黃五錢,玄參三錢,竹葉青心壹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壹五錢,金銀花三錢,連翹二錢(以心傳心用)。八杯水,三杯白開水,壹天三次。妳不能和壹個白口滑舌的人說話。(《傷寒論》清營湯)

以陰治陽,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均分。去研究,藥丸大如雞。每次服壹丸,水煎服。(《女方》四聖丸)

治吐血:生地黃汁壹升,川大黃壹兩片(銼平,微炒)。將藥材混合在壹起,煎至半升,分成兩份,溫食後服用。(《盛慧芳》)

治肺傷吐血:生地黃八兩(碾汁),鹿角膠壹兩(烘幹,碾末)。對於前兩種口味,男孩小便五次,然後在壹個青銅容器中煎煮。然後,加入地黃汁和膠粉,攪拌均勻,熬至融化。煮十次後,分三份。(生技總錄中的地黃飲)

補虛清熱,消癰痔:地黃要搗三次,按三次,取汁為限。用青銅器熬湯,會心灰意冷,會腰斬。出來時,布將絞去粗片,渾我穢物,煎令如壇,酒如丸。第三天。(《錢進方》地黃湯)

治神疲乏力,骨瘦如柴,蒸,寒晚發熱,咳嗽吐血:生地黃汁合。熬制米粥,煮好後加入地黃汁,攪拌均勻,空心食用。(《醫生的心鏡》)

治產後虛脫,出血,心神不寧:生地黃汁半盞,益母草汁半盞。吃藥,加壹小杯酒,煎三五次,分三次服勤。(盛慧芳黃酒)

治口渴:生地黃三斤(切細),生姜半阿津(切細),麥冬二斤(去心)。前三味用石臼搗碎,原布絞取天然汁液,慢煮稠,磁盒保存,每次用溫湯溶化,不分時間。(《生肌總錄》地黃湯)

治療從馬上摔下來造成的手腳骨折很痛苦:生地壹斤,生姜四兩。搗成細粉,用它壹斤炒,趁熱用布裹住傷口,涼了就好辦了,先止痛再接骨。(《簡毅誌》)

治暑傷津:鮮石斛30g,西洋參6g,麥冬12g,黃連9g,竹葉12g,蓮藕12g,知母9g,甘草6g,粳米12g,西瓜崔屹18g。用水煎服,每日三次。本方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法的作用。對體熱心煩、口渴自汗、黃溺、四肢乏力、苔黃津液少、脈虛等癥狀有效。

臟腑損傷的治療: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加鮮石斛、鮮生地、鮮何首烏。水煎服,1劑量,每日兩次。本方具有清熱養陰、通腑之功,適用於便秘、腹脹、譫妄、苔黑燥。

外感風熱治:鮮石斛15g、連翹9g、天花粉6g、鮮地黃12g、麥冬12g、人參葉1g。用水煎服,每日三次。適用於溫熱出汗、風熱化火、發熱傷津、溫熱瘧苔黑等癥。

治腫消:鮮石斛15g,生石膏12g,天花粉9g,沙參12g,麥冬6g,玉竹12g,山藥9g,茯苓9g,陳皮3g,半夏4.5g,先用甘蔗汁90g代水,所有藥物用甘蔗湯煎服,每日2次。消食即消胃,是壹種解渴,多由脾胃燥熱所致。用鮮石斛的作用是養郎清熱,生津養胃。

治療肺陰虛熱傷肺絡引起的咳嗽:鮮石斛15g,鮮沙參15g,麥冬12g,桔梗12g。水煎服,每日壹劑。

治女子虛氣短,胃脘滿悶,風氣:鮮石斛240g g .生地黃汁240ml,桃仁240g,肉桂60g,甘草120g,大黃240g,紫元120g,麥冬120g,茯苓500g,純酒240ml。以10味為飲片的先搗碎成細粉。在青銅* * *後用木炭點燃。然後加入鹿角膠500g,麥芽糖1500g,白蜜1500m1,攪拌均勻。然後在青銅器中略耗,用生竹攪拌,存放在瓷缸中,不粘鍋。65438+每次0湯匙,壹日三次。

鮮地黃怎麽吃

生地黃雞

材料:

烏雞1000克,生地250克,麥芽糖150克。

練習:

(1)殺雞,去毛去內臟,洗凈。

(2)生地洗凈,切成細條。

(3)將生地與麥芽糖混合,塞入雞腹,用棉線紮緊。

(4)將雞肉放入瓷罐中,用文火燉,不加鹽、醋等調料。

盛迪豬肉湯

材料:

生地黃30g,豬肉(瘦肉)100g,鹽1g,味精1g。

練習:

(1)瘦豬肉洗凈切片。

(2)將幹地黃洗凈與瘦豬肉壹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

(3)大火燒開後,小火燉30分鐘左右。

(4)最後加入適量調料調味,去生地。

地黃粥

材料:

粳米100克,生地30克。

練習:

(1)粳米洗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取出瀝幹水分。

(2)將生地用溫水浸泡,沖洗幹凈。

(3)將冷水和生地放入砂鍋中,煮約15分鐘。

(4)濾去藥渣,放入粳米,用武火煮沸,再關小火,繼續煮至粥成,即可食用。

盛迪寶蟹堂

材料:

螃蟹400克,地黃30克。

練習:

(1)將生地和鮮蟹放入湯鍋中。

(2)加點水炒到碗裏,去渣喝湯吃螃蟹。

黨參麥冬瘦肉湯

材料:

瘦豬肉500克,黨參60克,生地30克,麥冬30克,紅棗10,鹽適量。

練習:

(1)黨參、生地、麥冬、大棗洗凈(去核),瘦肉洗凈,切塊。

(2)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將武水燒開,文火1小時調味。

黃酒——《本草綱目》中的黑發藥方

處方:鮮地黃適量。

用法:將鮮榨的絞汁,加入適量的酒,與糯米混合,放入瓷盆或瓦罐中,密封保溫。春夏3-7天,秋冬5-7天。裏面有青汁,是當地黃酒的“真英”,要先喝。剩余的果汁過濾除去殘渣,密封在瓷瓶中備用。據說如果在沖泡時加入牛膝汁,效果會更快。

功效:補虛、活血、白發。主治:陰虛血虛白發。

點評:地黃滋陰,涼血補腎,酒過血中,補腎養血的功效更增強,故可烏發。

鮮地黃的副作用

劑量

內服:煎服,0.4-1兩;倒果汁或煮奶油。外用:搗固。

註意

脾胃濕熱陽虛者不宜服用。

論雷公發藝:“不要使人犯銅鐵,使人腎消,使人發白,損榮衛。”

《藥性論》:“忌三白。”

《品慧要領》:“忌蘿蔔、蔥、韭、蔥。”

鮮地黃和生地黃的區別。

功能和指示

生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發熱傷陰、舌紅、煩渴、斑疹、吐血、鼻衄、咽喉腫痛。

地黃: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可用於治療發熱、舌紅、煩渴、陰虛內熱、骨蒸乏力、內熱止渴、吐血、鼻衄、斑疹等癥。

用法用量

鮮地黃:12-30g。生地:9-15g。

鮮地黃和生地黃的區別。

名稱:地黃

別名:延髓,縮肌。

它是玄參科地黃的幹燥塊莖。壹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分:莖,因加工條件不同。藥用可分為生地黃、生地黃、熟地黃和熟地黃。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不僅不同。而且其藥物的形狀、味道、功效也不盡相同。

鮮地黃是壹種入秋後為防止皮膚損傷而挖掘的地下塊莖,莖和葉都去掉了。當它被儲存在潮濕的沙子裏時,它被稱為“鮮地黃”。其表面呈褐色或紅褐色,有半圓形結節,節上有芽痕,常有彎曲的皺紋和長皮孔。其橫切面多肉,黃白色。味甘,微苦,寒。

地黃:將鮮地黃去根去泥,用火焙炒3-5天至軟,稱為“地黃”。地黃為不規則圓形塊狀,深褐色,表面皺縮不均,橫紋密集,質地柔軟,內部呈深褐色。商品按大小分為幾種規格。味甘,微苦,寒。功效:涼血養陰。治血熱疹、嘔吐、鼻衄、虛脫、滲漏、熱入血、斑等癥。

上壹頁全文完(*** 18778字)全部內容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