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春節要吃餃子?春節吃餃子的來源和意義。

為什麽春節要吃餃子?春節吃餃子的來源和意義。

為什麽春節要吃餃子?

餃子已經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食物,原因有四:

首先,根據古代的習俗,餃子是在春節祭祀後吃的。過年的時候,要註意保留舊歲的面包,辭舊之時吃,也就是子之時吃,有著特殊的意義。意為“兩歲交朋友”,“四歲交朋友”,“包餃子”諧音,寓意團圓美滿,吉祥如意,預示新的壹年吉祥如意。

第二,餃子的形狀像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是為了得到“賺錢,制造財富”的聲音。

第三,餃子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吉祥幸福的東西放進餡裏,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的美好期待。包餃子時,人們通常把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包成餡。吃最好的和糖的,來年生活更甜,吃花生的,健康長壽,吃棗和栗子的,早生貴子。

第四,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有“躺著不如舒服,吃著不如餃子”的說法。

春節吃餃子的來源和寓意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句話叫“好吃但不如餃子”。春節期間,餃子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美味。

據三國魏人張儀所著《廣雅》記載,當時有壹種月牙形食品叫“餛飩”,與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已“形如月牙,天下美食”。據推測,餃子煮的時候並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放在碗裏吃,所以當時人們把餃子叫做“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壹些地區仍然流行。比如河南人、陜西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壹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食材。

大約到了唐朝,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壹模壹樣,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壹個人吃。

交子在宋代被稱為“焦耳”,這是後世“交子”壹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之後的元、明、清、民國時期依然可以看到。

元代稱餃子為“平食”。明朝萬歷年間,沈邦《萬部雜註》記載:“大年初壹,拜年......作為斑塊食品”。劉若愚《議事錄》記載:“大年初壹吃水果點心,即食壹匾。”元明時期的“匾食”之“匾”,如今已常用作“平”。壹種“扁食”可能來自蒙古語。

清代出現了壹些關於餃子的新稱謂,如“餃子”、“水上小吃”、“煮豆”。交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地理傳播在不斷擴大。

春節吃餃子的民俗在明清時期相當流行。壹般餃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子”與“餃子”諧音,意味著“團圓”和“好運”。

春節餃子的做法

揉面:在面粉中加入少許鹽,用冷水攪拌面團。先加壹點水讓面粉變成面團疙瘩,然後把面團壓在壹起。用力揉面,將面團揉成團,然後用手將面團蘸壹些水,繼續揉面。重復2-3次後,面團不會出現幹面團疙瘩。用鍋蓋蓋住,防止水分蒸發。醒後30分鐘左右,揉勻。

煮餃子:壹般的說法是“蓋鍋煮餡,不蓋鍋煮皮”。煮鮮餃子時,燒開後將水放入餃子中,攪拌均勻,蓋上鍋蓋。當餃子快要浮出水面沸騰時,去掉鍋蓋煮皮,加些涼水。之後讓餃子煮兩次,每次加點涼水,最後取出。

肉餡:肉餡最好自己剁,不要用絞肉機絞碎,因為肉餡組織被破壞了,肉味會蒸發很多,不用手剁的肉才好吃。

調餡:調餡要先加水攪肉,再調味,最後放油。這種餃子餡吃起來層次分明,多汁鮮嫩,口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