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人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
3.人家再也不想吃地溝油和皮鞋了!
步驟
美食?地域文化更吸引人!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現代人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自己的胃口。冬天,他們可以在夏天吃西瓜,夏天,他們可以在空調房裏吃熱氣騰騰的火鍋。美食不分南北,壹個二線城市就能品嘗到祖國所有的特色美食。
北京王府井、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武漢戶部巷、濟南芙蓉街等地域城市,早就以美食地標聞名,成為城市獨特的美食文化聚集地。越來越多的人自稱“吃貨”,吃的欲望被人們接受和認可。
舌尖上的中國普通食材,不珍貴但足夠新鮮,需要尋找,所以珍貴。從第壹季的松茸、冬筍、酥油茶、太湖蓮藕、上海醉蟹,到第二季的酥油蜜、雲南的野生木耳、莽山的糍粑、臺州的跳跳魚,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卻蘊含著普通人思鄉的淳樸情懷。
出品人網羅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美食,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東部沿海,中部平原,東北平原,內蒙古大草原,雲貴高原。在美食的故事裏,舌尖上的中國的故事也是壹幅波瀾壯闊的民族風情圖。
動物,植物,調味品,這些都在我們身邊,在油中沸騰,被鏡頭放大。它傳達了壹種飲食觀念和壹種認真的生活態度。
美食故事中的家庭故事
地域的跨越不僅帶來了視覺沖擊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以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為線索,串聯起壹個又壹個在時代大潮下面臨生存、選擇和傳承的感人故事。
《自然的饋贈》第壹季,小卓瑪和媽媽天不亮就去原始森林挖松茸。跑了壹天,她媽媽差點摔倒。看著別人挖的比自己多,她以為媽媽身體不好卻拼命找松茸。馬又急又心疼;在《時間的味道》這壹集裏,在北京打拼的韓國女孩金順姬,和媽媽壹起回老家腌制泡菜,來秘藏記憶中的味道。第二季《腳步》中,白馬占堆冒險爬上40多米的大樹為家人找蜂蜜做酥油蜜;苗族姑娘李建英看著母親脫下家鄉的衣服,穿上城市流水線上的衣服,為了遠離家鄉,為了山裏的壹雙兒女離家出走...
在瑣碎的敘述中,食物和人物的命運被牢牢地綁在壹起,傳遞著壹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對自然和父母的感激之情在觀眾心中被沖刷,那麽熟悉,那麽強烈...
壹場精心制作的“視聽”盛宴
除了美食的誘惑,親情的感召,故鄉的記憶,整部紀錄片的包裝讓人耳目壹新。青年作曲家阿鯤創作的總譜清新優美,是壹種能在心流中流動的音符。《勞動的春夏秋》、《就在舌尖下,直達內心》、《冬集》等原創音樂與整部紀錄片緊密交織,頗為動人。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宏擔任聲音解說員。他的聲音沈穩老練,用趙忠祥的聲音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卻比趙忠祥的聲音更加理性生動,為影片增色不少。
劇組主創坦言借鑒了BBC經典紀錄片《美麗中國》《人類星球》,在鏡頭上突破了傳統。讓觀眾印象深刻、喜愛至深的,是食物做好後壹家人舉杯暢飲的鏡頭,是人們拿著自己汗津津的食材帶著僵硬樸實的微笑的鏡頭,是鏡頭跟隨食物走向餐桌的鏡頭。這些圖像自然表現出對工人的尊重和對食物的敬畏,充滿了視覺。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中國紀錄片史上的壹個新時代,也是中國地方美食廣泛傳播和繁榮的壹個契機。攝制組笑著說:“我笨手笨腳,匍匐前進。”但他們對創作的態度和對紀錄片的真誠,讓“真正的中國飲食文化”回歸正統,讓中國人在流口水後的淚水中品嘗舌尖上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