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合理的給生姜澆水?

如何合理的給生姜澆水?

生姜喜濕不喜旱,根系淺且不發達,吸水能力弱,難以利用深層土壤中的水分。雨季來了,姜苗不耐澇。因此,在栽培中必須根據生姜的需水特點合理進行灌溉和排水,才能使生姜健康生長。

(1)萌芽期水分管理

首先播種時壹定要澆底水,保證生姜順利出苗。播種後,壹般在出苗達到7成左右時開始第壹次澆水,但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含水量等情況靈活掌握。如果是沙土,保水性壹般較差。天氣幹燥,土壤蒸發快,種植生姜前土壤非常幹燥。在這種情況下,應酌情澆水,促進種子和芽的出現。這次澆水後,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表面板結,影響出苗。如果是保水性能好、土壤含水量適宜的粘性土,可以等到出苗70%左右再澆水。

根據萊蕪姜農的經驗,第壹次澆水要及時,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如果澆得太早,土壤表面容易板結,幼芽難以出土,容易造成出苗不整齊;如果澆得太晚,姜芽會幹旱,芽尖容易幹枯。第壹次澆水後兩到三天,接著第二次澆水,接著中耕保墑,能使江苗長勢旺盛。

(2)苗期水分管理

苗期植株小,生長慢,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但苗期對水分的要求比較嚴格,北方又處於春末夏初的幹旱季節,此時不需要水分。在幼苗生長初期,以小水量灌溉為宜。澆水後,土壤幹濕交替時,應進行淺耕,疏松土壤,涵養水分,有利於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幼苗生長後期,已進入夏季,天氣幹熱,土壤蒸發量大,耗水量高。因此,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土壤的相對含水量應保持在70%左右。夏天最好在早上或晚上澆水,不要在中午。這樣既能防止土壤幹旱,又能降低地溫。另外,夏季暴雨過後,要及時澆井水降溫,俗稱“澇澆園”。同時要及時做好排水,避免姜田積水導致生姜腐爛。

在整個育苗期間,要註意均勻供水,不要幹濕交替。如果供水不均,不僅江苗長勢不佳,而且新葉還會經常扭曲不展開,俗稱“辮子”,影響江苗的正常生長。

(3)旺盛生長期的水分管理

北方地區入秋後,生姜進入旺盛生長期,生長速度加快。新梢出現大量分枝和新葉,根系迅速膨大。此時,由於增長幅度較大,需水量也相應增加。為滿足該生長期對含水量的要求,根據天氣情況,壹般每隔4 ~ 6天澆1倍洪水,使土壤相對含水量保持在75% ~ 80%,促進產品器官的快速形成。采收前3 ~ 4天澆1次水,使采收時的姜片有濕潤的土壤,有利於窖藏。

在中國南方,姜田的水分管理與中國北方不同。幼苗生長前期氣溫低,雨水多,影響姜苗根系生長。為了防止江田漬水和江苗漬水,要做好田間的清溝排水工作,做到溝渠相通,雨後排水及時通暢,有利於江苗的生長。幼苗生長後期,溫度上升。在水資源不足的地方,為了保持土壤濕潤,減少水分蒸發,我們經常結合中耕,在夏季至日周圍培土,用稻草、麥稈、油菜稈、油菜莢殼、蠶繭稈覆蓋生姜的畦面,防旱保墑效果好。

生姜大量分枝期間,需水量明顯增加。據廖覺民研究,生姜(壹個姜球)從出苗到生長期,生姜1晝夜每667 m2耗水量為0.5 ~ 0.8m 3;從第二個姜球到第三個姜球生長期間,每667 m2晝夜用水量為1 ~ 1.5 m3。在快速分枝期,不能缺水,比如缺水、幹旱。輕者植株生長緩慢,葉片枯萎,植株瘦弱,重者心葉不展開,多數葉片卷起甚至植株枯萎死亡。夏天過後,江渺基本上是封閉交通的。如果夏秋兩季氣溫高,長時間不下雨,為了防止江渺幹旱,有的地方采取晚灌早排的辦法,或者晚上灌溉賽馬,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浙江省新豐江區,天氣幹燥時,保持畦內3 ~ 6厘米的水位,保持土壤濕潤,有利於植物生長。

生姜在生長後期最耐澇。壹般9月份以後,我國南方秋雨較多。這時候就要清溝排水防澇,為根莖膨大創造適宜的條件。

為了節約用水,在水資源不足的地方種植生姜可以實行噴灌。在山東肥城市盧芳鄉,噴灌面積已達到約266.7公頃。該鄉實施江田噴灌後,除了節地2%、節水60%外,還取得了明顯的增產效果。他們種植的生姜比普通地面灌溉田種植的生姜長得高,分枝多,平均單株根重506克,比地面灌溉田高出12.7%。從其營養品質分析,維生素C、蛋白質和糖的含量均高於地面灌溉的姜田根狀莖。可見,噴灌不僅有利於生姜的生長和產量,而且可以提高營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