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5月5日,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河中。為了防止魚蝦在河裏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米和雞蛋放在竹桶裏。有些人還將雄黃酒倒入河中,這樣藥物可以使龍水昏迷,防止屈原受到傷害。從那以後,為了紀念他,人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河邊扔粽子,劃龍舟。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吃雞蛋
端午節吃雞蛋的由來和粽子壹樣。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物。早上孩子還沒起床,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嘴邊。民間傳說,吃雞蛋生心臟。因為雞蛋的形狀像壹顆心,所以壹般認為吃雞蛋可以保持精神不虧損。端午節吃雞蛋壹方面是為了好運,祈禱壹年不生病,另壹方面是為了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僅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還能祛除黴運和疾病。
3.吃油餅
端午節吃油餅是陜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和掛艾草、包餃子壹樣重要。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餅。油餅要用燙好的油面,裹上白糖、黃桂、玫瑰花、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放油鍋裏炸。表皮疏松,餡料香甜,外形美觀。
4.喝五杯酒
“五月初五采五飲,釀五飲”是民間習俗。刺五加就是刺五加皮,聞起來很苦,刺五加皮有壹種奇怪的香味,可以滋補強壯筋骨。人們相信喝五杯酒可以避邪。刺五加主要用於治療疝氣、腹痛、男性* *、遺尿、女性腰痛、腳痛。地處潮濕地區,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吳佳酒。
5.吃麻花。
酥脆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美食。端午節本身就是為了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以在這裏不能說什麽不吉利的話,所以我們吃麻糖(麻花)來把嘴巴粘在壹起,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6.吃“五紅”和“黃武”
南京傳統的端午節美食是“黃武”,即鰻魚、黃花魚、鴨蛋黃、黃瓜和雄黃酒。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黃武”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五紅”和“黃武”,可以辟邪避暑壹整個夏天。
7.喝菖蒲酒
喝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學者陳曾有“菖蒲每年五月初泛濫”的詩句。菖蒲酒是以菖蒲和白酒或黃酒為原酒制成的壹種藥酒。端午節喝菖蒲酒是為了辟邪除毒。長期飲用可以祛病強身。
8.吃炸堆
在福建晉江,家家戶戶在端午節都會吃“炸樁”,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9、吃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 * *代表食物就是香酥。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10,吃艾陌陌
很多地方也在端午節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蒸艾蒿包子。艾葉含有多種揮發油,氣味芳香,能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和部分皮膚真菌有* *作用。所以在古代,艾蒿無論是吃還是用,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
11.吃桃子,茄子,蕓豆。
四川有說法,端午節吃桃子、茄子、蕓豆,有保健長壽之嫌。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也在端午節吃茄子、長豆角、桃李。但這些食物的象征意義與南方人不同。吃李子代表後代繁衍,有人認為猜忌可以抗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