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隨著建築施工技術的改革和建築工業化的發展,框架結構、大模板、滑模等建築體系得到廣泛應用,現澆混凝土在建築工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預防現澆混凝土質量通病,已成為提高建築工程質量的重要環節。下面就筆者在施工管理過程中發現的幾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並提出筆者的預防措施和處理方法。
二、常見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壹)混凝土蜂窩、麻面和孔洞
1,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粘幹混凝土。澆築混凝土前,不夠濕潤,或模板接縫堵塞不嚴。澆築混凝土時,與模板接觸的混凝土失水過多或滑移,混凝土處於幹硬狀態,導致混凝土表面出現許多小坑。
(2)混凝土攪拌時間短,不允許加水,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澆築後,有的地方砂漿少,石子多,形成蜂窩。
(3)混凝土未分層澆水,材料切割不當,造成混凝土離析,從而產生蜂窩麻面。
(4)澆築混凝土後,振搗質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窩麻面。
2、預防措施:
(1)澆築混凝土前,仔細檢查模板的牢固程度,縫隙是否堵塞。模板要用清水清洗濕潤,不留積水,並使模板縫隙脹緊。
(2)混凝土攪拌時間應適當,壹般65438±0-2分鐘。
(3)當混凝土澆築高度超過2m時,應采取措施,如采用串筒、滑筒或振搗滑筒下料。
(4)混凝土入模後,要掌握好振搗時間,壹般每點20-30秒左右。合適的振搗時間可通過以下現象判斷:混凝土不再明顯下沈,不再出現氣泡,混凝土表面呈漿狀且水平,模板邊角被混凝土填滿。
3.處理方法:麻面主要影響美觀,應進行修補,即麻面部分濕潤後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抹平。如果是小蜂窩,可以先用水沖洗,然後用1: 2或2: 5水泥砂漿修補;如果是大蜂窩,先將松動的石子剔除,沖洗幹凈用水浸泡,再用標號更高的細石混凝土壓實,加強養護。如果是孔洞,要經過相關人員研究,制定加固方案,才能進行處理。
(2)露出肌腱
1,原因:
(1)混凝土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墊塊過少,鋼筋緊貼模板,導致拆模後鋼筋外露。
(2)鋼筋混凝土構件截面較小,鋼筋過於密集。遇有大石塊粘在鋼筋上,水泥漿無法填滿鋼筋周圍,使鋼筋在密集處裸露。
(3)混凝土振搗時,振搗棒敲擊鋼筋,會使鋼筋的振動發生偏移,從而造成鋼筋外露。
2、預防措施:
(1)鋼筋混凝土施工時,註意墊好墊塊,保證厚度和固定。
(2)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較密時,應選擇合適的石子,避免石子卡在鋼筋中。當普通混凝土難以澆灌時,可采用細石混凝土。
(3)振搗混凝土時,嚴禁振動鋼筋,防止鋼筋變形和位移。在鋼筋密集的地方,可以用帶刀片的振動棒進行振搗。
3.處理方法:先將外露鋼筋上的混凝土渣和鐵銹清理幹凈,然後用水沖洗幹凈,用1: 2或1: 2.5水泥砂漿抹平;如果外露鋼筋較深,應將所有不牢固的混凝土鑿掉,清洗幹凈並濕潤,用改良I級標號的細石混凝土壓實,並仔細養護。
(3)混凝土強度高或低。
1,原因:
(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過期受潮結塊,砂石含泥量過多,袋裝水和泥漿重量不足,導致混凝土強度低。
(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確,原材料計量不準確。比如沙石不到磅,不準加水,攪拌時間不夠。
(3)混凝土試塊未按規定制作和養護,或模具變形,或管理不善,養護條件不符合要求。
2、預防措施:
(1)混凝土原材料應通過試驗,嚴格控制配合比,確保計量準確,並按規定添加外加劑。
(2)混凝土應按砂+水泥+卵石+水的順序攪拌均勻,投料。外加劑溶液的量應均勻地加入水中或從出料口加入,不能倒入料鬥中。攪拌時間應根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攪拌機的容量合理確定。
(3)攪拌第壹盤混凝土時,可以少裝石子或適當增加水泥和水。
(4)完善檢驗試驗制度,按規定檢查坍落度,制作混凝土試塊,認真做好試驗記錄。
(D)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
1,原因:
(1)有時混凝土梁板同時澆築,只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然後用平鏟打理。板坯厚度控制不準確,表面不平整。
(2)混凝土未達到壹定強度時,由人操作或運輸,混凝土板表面出現scraggy的卸料痕跡。
(3)模板沒有支撐在堅實的基礎上,墊塊的承重面不夠,使其在混凝土澆築或早期養護時下沈。
2、預防措施:
(1)混凝土板用平板振動器在其表面振動,有效振動深度約20 cm。大面積混凝土應分段振搗,相鄰兩段應重疊振搗5 cm左右。
(2)控制混凝土板的澆築厚度。除了在模板周圍彈墨線外,還可以用鋼筋或木頭做與板厚相同的標記,這些標記會放在澆築地點附近,隨澆築而移動。振搗方向應垂直於澆築方向,使板面平整,厚度壹致。
(3)混凝土澆搗後,應在12小時內澆水養護(氣溫低於+5℃時不應澆水),並有專人負責。混凝土強度達到1.2N/㎜2後,才能在已澆結構上行走。
(4)混凝土模板應有足夠的穩定性、剛度和強度,支撐結構必須安裝在有足夠支撐面積的堅實基礎上,以保證混凝土不下沈。
(5)混凝土裂縫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由於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混凝土會發生蠕變。
(五)混凝土裂縫在施工過程中,由於溫濕度變化、混凝土徐變的影響、基礎不均勻沈降、過早拆模、過早振搗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縫。
1,預防措施:
(1)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混凝土澆築後應及時養護,防止幹縮。冬季施工時,應及時覆蓋養護,防止冷縮裂縫。
(2)大體積現澆混凝土施工中,應合理設計澆築方案,避免出現施工縫。
(3)加強施工管理。在混凝土施工中,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符合規定要求,嚴格控制外加劑的使用,同時應避免混凝土的早期沖擊。
2.處理方法:裂縫較小時,可用清水沖洗裂縫,用水泥漿修補;若裂縫較大較深,應沿裂縫鑿除薄弱部位,用水沖洗,用1: 2.5水泥砂漿補平。另外,帶壓註入不同稠度的改性環氧樹脂溶液修補接頭,效果也很好。
(6)混凝土夾層
1.原因:澆築大面積、大體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時,往往是分層分段施工。施工停工期間,混凝土表面經常有木塊、木屑(冬天還有冰雪)等雜物堆積。如果不仔細檢查和清理這些雜物,在再次澆築混凝土時會被卷入混凝土中,造成施工縫處雜物“夾心”。
2、預防措施:澆築混凝土前,認真檢查,清理表面雜物,可在模板上和沿施工縫留有壹個開口,以便清理;冬季施工如有凍雪,可用太陽燈烘烤後清理幹凈。如果只有木屑等雜物,可以用鼓風機等吹散。將所有雜物清理幹凈後,將板與所有開口密封,然後澆築混凝土。
(7)外形尺寸偏差。
1.現象:表面不平整,整體歪斜,軸線位移。
2.原因:
(1)模板本身變形,有孔洞,拼裝不平整。
(2)模板系統剛度、強度、穩定性不足,導致模板整體變形、位移。
(3)混凝土下料方法不當,沖擊力過大,造成模板或模殼變形。
(4)振搗時,振搗棒碰到模板,振動過大。
(5)放樣誤差過大,以及支模時檢查和復核不仔細造成的形狀和尺寸誤差。
3、預防措施:
(1)模板在使用前應進行修整和填孔,並組裝緊密、平整。
(2)模板加固系統應進行計算,以保證剛度和強度;支撐系統也應進行計算和設置,以確保足夠的整體穩定性。
(3)下料高度不超過2m。隨時觀察模板,發現變形和位移時,應停止切割進行修整和加固。
(4)振搗時,振搗棒應避免接觸模板。
(5)澆築混凝土前,應反復仔細檢查結構構件的軸線和幾何尺寸。
4.處理方法:未抹灰的外露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可加壹層同比例的砂漿抹灰;當整體歪斜,軸線位移偏差不大時,在不影響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可以不處理;當整體歪斜和軸線位移偏差較大時,需要有關部門檢查確認,並共同研究處理方案。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