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讓我們吃飯。”譚芳說。在福州市蓋山鎮,40多畝稻田裏新栽的秧苗隱藏著壹個謎。“他們說這是轉基因大米,還在檢測,不太安全。”譚芳不得不選擇從基地外購買大米。但她不知道的是,這裏並不是基地外的凈土。
雖然中國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種植,但歐盟的預警通知並不樂觀。2012年《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公報》* *通報了28批來自中國(含中國香港)的禁用轉基因食品,其中24批為大米制品。
關於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論還在繼續,但轉基因的幽靈已經潛伏在中國人的飯碗裏。
雖然風聲緊,但暗流依舊洶湧。
"湖北是轉基因水稻種植的重災區."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說。2004-2006年,該組織的調查報告《非法轉基因大米汙染中國大米》估計,2004年至少有950 ~ 1200噸轉基因大米進入湖北市場。2005年種植面積至少2萬~ 2.5萬畝,如果不停產,可以生產1萬~ 1.25萬噸轉基因水稻。"
這篇報道首次揭露了轉基因水稻在中國傳播的秘密,並引起軒然大波。
擴散源頭壹度指向華中農業大學。目前,中國農業部只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其中,研發“Bt仙遊63”的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被上述報道披露為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CEO,科尼委托湖北松滋種子公司進行種子生產。最終,這些種子中的壹部分傳播到了湖北和湖南。
轉基因水稻研究人員、種子公司、基層種子站、農民...中國的轉基因大米疑似正沿著這條路徑流向餐桌。
事實上,中國研究轉基因水稻的科研機構遠沒有壹家。除了bt抗蟲性,還包括抗病性、逆抗性基因、抗除草劑、高產轉基因、優質轉基因、綜合轉基因七個方面。研究機構遍布廣東、浙江、湖北、北京、湖南、安徽、遼寧、江蘇、上海、山東。
轉基因水稻是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原本不在水稻中的基因轉移到水稻中,使水稻具有新的性狀,如抗蟲、抗除草劑、抗病等。然而,轉移的基因影響了原始基因在水稻中的表達,這可能會導致許多不可預測的後果。
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轉基因植物品種培育後,需要經過安全評價階段才能獲得安全證書,安全評價階段包括實驗室、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四個階段。後兩個階段需要配合農民測試是否適應不同水稻產區的不同氣候和生態條件,收獲的水稻要統壹回收處理。不過,浙江大學核農學研究所副所長舒慶耀坦言,壹旦農民看中了田間的水稻種子,對農民的限制就更難保證了。
以歐盟通報中披露的“科豐6號”為例。當時的研發機構福建省農科院與四川農業大學以及湖北、廣東、江西、黑龍江等地的農科院合作。主要品種覆蓋長江流域和華南許多稻區。福建確實存在大規模的轉基因水稻種子銷售市場,包括福建省農科院與上市公司豐樂種業合資的民豐種業,以及中國種子集團福建農佳公司,都在行業內受到了感染。
有點欣慰的是,大部分種子公司和種子站都表示目前沒有這種種子銷售。“現在我們必須檢測轉基因種子。如果種子中發現轉基因成分,我們就慘了。”福建省建陽市壹家種子公司負責人解釋道。
然而,暗流仍在湧動。四川、湖南、廣東等地的壹些公司表示,雖然現在不賣“抗蟲大米”,但仍有渠道獲得。“妳現在不能大量購買。如果買的量少,可以去壹些科研單位。”福建三六種業有限公司的業務員說。
雖然目前國家嚴控轉基因主糧種子的傳播,但趨勢依然堪憂。
不可抗拒的蔓延
其實只要研究轉基因水稻,擴散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理論上,壹粒種子流出去,就有可能種出壹萬畝、十萬畝。”舒慶義說。
舒慶耀是浙江大學教授高的學生,他們的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培育出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水稻螟蟲針對的是水稻最大的天敵。“二化螟,二化螟,卷葉螟...常常使農民顆粒無收。”高對說道。在科學家眼中,抗蟲轉基因水稻無疑具有巨大的魅力。統計顯示,這種蛾危害中國75%的水稻,每年造成高達10億美元的損失。
在稻縱卷葉螟猖獗的浙江上虞,水稻螟蟲無疑是農民的福音。業內人士回憶,該品種剛剛培育出來,隨後上虞種子公司多次接觸和討論,最終將該品種“引進”到上虞進行試種和示範。上虞小月鎮的前植保工人孔慶水回憶說,這種不含農藥的水稻在示範田裏表現非常好。“就算別的地方的大米吃光了,這裏的還是好的,附近幾個村的農民都很喜歡。”
但由於中國至今沒有批準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生產,科學家們只能壓抑內心的激動。“我們轉基因實驗的每壹步都要上報,只有農業部批準才能做。”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團隊的主要成員林永軍教授說。"在早期測試和中間測試階段,管理非常嚴格."林永軍說,為了避免被盜,他們甚至在試驗田周圍築起了3米高的圍墻和兩米深、兩米寬的“護城河”。
但即便如此,在環境釋放和生產性實驗階段,仍然難以阻止轉基因水稻的傳播。這正是上虞水稻螟蟲的遭遇。當地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說,許多愛上水稻螟蟲的農民當時就留下了種子。
種子公司和私人育種的介入加劇了傳播。上虞市種子公司改制而來的上虞順達種業有限公司的壹位業務員說,“往年他們確實有賣水稻螟蟲等轉基因水稻。但是現在很緊,我們不賣轉基因大米。”
不再賣不代表結束價差。除了已經傳播的種子,另壹個秘密鏈條在學術研究領域。高說,抗蟲水稻相當於人類創造的壹個新品種,這個抗蟲基因可以通過雜交轉移到其他水稻品種上。“在自然界使用後,不排除有人以轉基因水稻為母本進行雜交。”舒慶宜也說。
以科豐6號為例,高抗鱗翅目害蟲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據知情人透露,研發該系列的團隊已與多個育種單位合作,通過轉移配置了大量抗蟲雜交組合。“這些品種壹旦培育出來,也會被檢測為轉基因。”
法律實驗與違法矯正的困境
尷尬還在繼續。由於含有非法轉基因成分的大米制品屢被檢出,早在2008年,歐盟就對中國出口的大米及大米制品提出保障措施,要求加強對中國出口大米制品的轉基因檢測。
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後果在浙江就可以看出來,在中國還不是最嚴重的。2009年初,浙江檢驗檢疫研究院動植物檢驗實驗室曾多次在浙江省出口歐盟的大米產品中檢出轉基因成分。為了解決問題,工作人員走訪了杭州旺旺食品、杭州娃哈哈食品、浙江仲達食品等公司,提出了控制源頭、保證供應鏈穩定的建議。
但數據顯示,盡管經過努力,6月10 ~ 4月2010轉基因陽性檢出率比2009年6月1 ~ 9月下降了43.4%,但仍有17.2%違規。幾乎與此同時,綠色和平組織抽檢發現,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省的大米和米粉樣品中仍檢出違禁轉基因成分。
“2010,福建陸續接到市場銷售轉基因大米的舉報。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就轉基因水稻問題作出批示。”福建業內人士回憶道。這是最嚴峻的壹年。"福建隨後出臺了許多政策,並在許多農田進行拉網式試驗."
福建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程說,這也是全國統壹行動的壹部分。2010年,農業部開展“史上最大”種子執法專項行動,1/5以上種子企業被責令限期整改,1/10以上企業的許可證被註銷。根據農業部的總結,此次執法的壹大突破是首次轉基因試驗,對非法參與區域試驗的組合材料和相關單位進行了處罰。
“沒有人敢把轉基因種子的生產和別人混在壹起。如果花粉飄到其他種子上,被其他種子檢測到,整個公司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成都陽光種苗有限公司壹位高管說。
而此時,我國第壹批轉基因水稻“華恢1”和“Bt汕優63”的安全證書已經靜靜地躺在實驗室裏三年多了,爭議依然不斷。
(玉林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