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壹,有200多種分布在全國各地,但竹筍用的主要優良竹種有雷竹、毛竹、麻竹和毛竹。
筍幹是由竹筍經過切根、脫殼修邊、高溫蒸煮、清水浸泡漂白、手工切片或擠壓成型、自然幹燥或烘幹、塑料包裝等工藝精制而成。成品筍幹色澤黃亮,肉質細嫩,富含蛋白質、纖維素和氨基酸等微量元素。低脂低糖多膳食纖維的特點,有助於進食和開胃。能增進食欲,防止便秘,清涼解毒,是壹種深受消費者歡迎的純天然保健食品。
竹林幽深,負離子豐富,是大自然的氧吧。置身其中,恍如隔世。
閩粵贛客家地區是我國筍幹的主產區,主要生產優質筍幹,且多為農民手工制作。由於自然環境保護得當,生態優美,無工業汙染,是不可多得的山珍。客家筍幹大部分是竹筍做的,少數是冬筍做的。但由於個頭小、數量稀少、價格高等因素,冬筍很少出現在市場上。
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客家筍幹是怎麽“煉成”的。
尋找竹筍並挖掘它們
壹場春雨過後,勤勞的客家村民會在竹筍還沒出土或剛出芽前,就把它們挖出來。否則,壹旦春筍長高,就會纖維化成竹,失去食用價值。春筍壹般生長在很深的土層裏,壹般人不從地下冒出來是很難看到的。村民們有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地下是否有竹筍。雄竹不會有竹筍,或者數量很少。他們通常通過竹枝來辨別毛竹的雌雄。在他們眼裏,竹子底部的竹叉是兩根雌竹和壹根雄竹。雌雄分開後,他們從竹子枝葉的顏色分析是否有竹筍。成年母竹會出筍,這個時期的竹枝顏色往往是深綠色,而當年出生的竹枝相對顏色較淺、較亮,為黃綠色。竹葉和竹筍的顏色也不壹樣。竹筍因為需要加強營養,往往營養不良,發黃。找到目標竹子後,他們會根據竹尾的方向和竹根的方向來確定竹筍長在哪裏。有時候有壹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地下的土壤。竹筍生長的地方,竹筍會破土而出。當然,這種方法找筍非常準確,但由於折斷的地方不夠明顯,地面上往往覆蓋著壹層厚厚的竹葉,所以這種方法並不十分常見。找到合適的竹筍後,他們用特制的鋤頭在周圍挖掘。壹般竹筍在地下壹尺左右長。當竹筍的根部被挖的時候,他們會直接瞄準根部,切斷。
壹聲春雷驚醒了春筍。他們破土而出,掀翻石頭,壹個個從地下冒出來。
它們面對春風,在陽光下歡笑,在春雨中成長。部分,部分,部分。向上,向上,再向上。
烹飪和幹燥
生竹筍挖回來後,會先把外面的壹層層竹殼剝掉,然後修剪根部,去掉須根,再把竹筍切成兩半,扔進鍋裏煮。煮30分鐘左右後取出,用專用工具擠去多余水分,定型。如果想讓筍幹看起來更白,可以在壓榨前用水沖洗壹下。壓榨壹夜後,第二天取出,直接平鋪在“阿”(客家人用來晾曬農作物的竹制農具)上,迎接陽光。晚上,太陽下山,然後他們被帶回房子裏。經過四五天的連續晾曬,竹筍的水分基本沒有了,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如果是陰雨天,還可以把筍幹放入專門的烤房進行腌制。具體做法是把筍幹掛在烤架上,下面放壹個炭火,連續烤壹兩個晚上,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普通家庭沒有專門的烤房,木炭的成本也不低。
古代的壓榨工具刮掉了多余的水分,只留下精華留在人間。
經過這樣壹系列看似簡單實則繁瑣的步驟,美麗的客家筍幹新鮮出爐,等妳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