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和發病機制
雖然脾胃濕熱證的形成原因很多,但脾胃的功能狀態是決定性因素。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谷水。水化為濕,谷化為滯。濕滯久了就轉為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濕熱。因此,有三個原因:
1.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點,燥濕易侵脾胃。脾為濕土,是“濕區”,濕最易傷脾;胃為燥土,易患燥。燥是陽熱之邪,燥很熱。胃熱脾濕合在壹起就是濕熱。其他六淫之外邪,如外感風熱,脾虛失運時,外感風熱與內生濕結合,形成濕熱。正如薛所說:“太陽內傷,濕飲不聚,外邪再致,故病濕熱。”同時,外感邪氣侵肺,胸悶咳嗽,氣機不正,也可傷及脾胃虛弱,使濕由內生,郁而熱,形成濕熱。
2.糟糕的飲食
飲食過量是傷脾胃最常見的原因。“飲食加倍,傷脾胃。”酒精中毒、過飽、暴飲暴食、飲食肥膩、過甜不潔、飲食不規律等都容易傷脾胃,引起食積、阻濕、氣滯等。,而食積、濕阻、氣滯,久了都可以化為熱。酒精本身就是“氣滯濕熱”,氣滯也是水濕停滯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有生濕助熱的特點。可見飲食不當的諸多因素都可以成為脾胃濕熱證的病因。雖然胃喜潤燥,但脾胃濕熱證的形成也與胃有直接關系。食物首先由胃攝取,臨床上常先見到飽脹、厭食、惡心等癥狀。脾胃* * *屬中土,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系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3.情感因素
“脾立誌思”“思致氣滯”。張景嶽曾說:“但苦思則傷脾。”。想多了,情緒就會受阻,影響肝臟的止瀉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促進胃健康,協調脾的健康運動的重要條件,即“從土中得其所欲。”肝氣不舒不能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濕,濕郁化熱,濕熱為結果。
上述病因在不同個體中引起的脾胃疾病不同,這是由不同的身體素質、不同的脾胃功能特質和對病因的不同反應形式所決定的。
2臨床表現
1.鼻出血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幹口苦,口渴無飲欲,或口甜黏膩,吃甜食時酸水,惡心,身體沈重,四肢乏力。
3.小便黃,大便不暢,舌紅,舌苔黃膩,脈滑。
3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是清熱燥濕,理氣和中。主方是清湯。處方中黃連、梔子清熱燥濕,半夏、茯苓、豆蔻健脾燥濕,陳皮、甘草理氣和胃。對於熱盛便秘,加入金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
若濕熱並重,腹痛飽脹,嘔吐不飽,舌質白或黃,口渴不引飲,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舌質紅短,舌苔黃滑,治療原則為清熱燥濕並行,宜開清解,王連普可飲。處方:厚樸、川芎(姜汁炒)、石菖蒲、法半夏、炒豆豉、梔子、蘆根。黃連、梔子味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厚樸、半夏、石菖蒲搭配,苦辛溫並用,難泄,燥濁。半夏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豆豉郁熱。蘆葦清熱生津。諸藥配伍,是祛濕清熱的良方。
若脾胃屬濕熱證,則擬清濕熱,行氣。用三仁湯:杏仁、滑石、木通、豆蔻、竹葉、厚樸、生薏苡仁、半夏。若寒熱相合,幹糧發臭,心口腫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虛實夾雜,濕熱是虛實夾雜的表現之壹。“急則治標”,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要以清濕熱為主,健脾助運。
4臨床處方
溫膽湯來源於三因、病證肢方,其藥物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棗。原文“治了壹場大病之後,因為勞累而睡不著覺,使人覺得冷,也治驚悸。”其藥性的涼性完全取決於成分的多少。這個藥方簡單,性質溫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裏皆可應用,其臨床應用遠超證治的原始記錄。
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證。鐘芳二陳湯能祛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有祛濕化痰,和胃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潤燥益氣,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健脾和胃,固土化濕,枳實導滯消積,消腫利濕,竹茹性味甘涼和胃,清熱化痰。* * *發揮祛邪扶正、燥濕清熱、理氣導滯的功效。雖健脾而不滯,祛濕而不助熱。治療脾胃濕熱證,清熱不助濕,還是挺對癥的。
由於濕熱之證揮之不去,所以要考察證因,分清濕熱,靈活加減。脾胃濕熱證表現為腹脹、飽脹、惡心、嗜睡,口幹不飲或少飲,口黏、便粘或暗結,舌質淡或紅,舌苔黃膩,脈滑或緩。當濕重大於熱重時,加入蒼術、藿香、薏苡仁、豆蔻和石菖蒲;將生姜和大棗去濕熱,加入黃芩或黃連和茵陳;難得熱重於濕,寒涼不宜過多使用。濕熱相合中加蘆根清熱生津利尿,加萊菔子、焦檳榔清熱除便。與焦三仙、蘿蔔同食;肝氣郁結者加柴胡、蘇梗、厚樸;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外感脾胃濕熱在辨證論治方中與溫膽利腸相結合,表裏兼治。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常發現胃內有大量瀦留液,呈粘稠狀。此時重用蒼術,用其芳香化濕,醒脾助運。
需要註意的是,熱屬於陽,濕屬於陰。清熱的話要用感冒藥;寒則助濕;治濕,宜用溫藥;如果妳是溫暖的,妳應該幫助加熱。另外,治濕藥味香燥,易耗津液。所以在臨床上要仔細區分,掌握用藥的分寸。脾胃虛寒是濕的來源,往往先發生,後轉化為熱。臨床上濕重於熱,即濕熱並重。治療以祛濕理氣為主,因為濕最容易阻滯氣機,而理氣有助於祛濕。最常見的芳香溫和的祛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砂仁、石菖蒲、茯苓、薏苡仁等,在祛濕清熱時,加入清熱藥。
5預防
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是上述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療,病竈反復移動發展。其次,也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愛吃肥甘油膩、愛吃辛辣食物、抽煙喝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因此,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飲食適度,不抽煙,不喝酒等。,而且盡量不要吃濃味的高粱和海鮮。
調理脾胃時,還應與宣肺氣相結合。因為脾主水谷的運化,谷融如漚,肺主精微物質的分布,如霧,脾需要肺的協助來完成水谷精微物質的分布,正如蘇文的經絡辨證學說所說:“脾主精微物質的分散,上至肺,下至膀胱經。”肺主宣降,脾胃主升,清降濁,氣機升降共進。所以治脾不可忘調肺,治肺壹定要究脾。臨床用藥應加入健脾和胃的產品,如杏仁、瓜蔞、麻黃等。葉在《醫案臨床指南》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濕受阻,首次宣肺利濕健脾。
6飲食療法
1.薏米紅豆粥
薏米和紅豆的比例為1: 1,加入等量的大米。吃了20多天,薏米和紅豆的比例可以改成2: 1,另壹半是大米。粥不濃也不稀。
2.冬瓜湯
帶皮水燉冬瓜。
3.麥冬
如果暑熱較重,可以用麥冬煮粥或泡菊花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