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在電視劇裏看到這樣壹個情景,古人犯了罪,按照律法應當處死,可是裁決他的官員並不著急處死犯人,而總是說?秋後問斬?。
為什麽古代判犯人死刑卻不著急處死犯人,非要等到秋冬時節呢?秋冬季節既然可以處死犯人,那麽春夏季節適合做什麽呢?
秋後問斬?這壹詞最早來自於《禮記?月令》壹書,書中有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意思是秋風到的時候,白露霜降,寒蟬鳴叫,老鷹會用自己捉到的小鳥去祭天,這時候就要開始行殺戮之事,也就是可以對犯人行刑了。歷史上第壹次記錄秋冬行刑的事件是在《左傳》中,《左傳?襄公》中說:?刑以秋冬?這也為歷史上最早實施秋冬行刑的時間做出了論證。而對於秋冬時節行刑的準確時候,古人大都選擇在秋分之後,主要是受漢朝時大儒董仲舒的?天人合壹?的思想所影響。
董仲舒認為?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王既然是上天選定的,那麽他的慶、賞、罰、刑這四種行為做法就要與四季相適應,春天舉行慶典,夏季進行賞賜,秋天實施處罰,冬天要行刑。
況且秋冬是樹木雕零,萬物雕謝的時節,象征肅殺,對犯人行刑符合天地肅殺之感,所以秋冬行刑最好不過了。董仲舒的?天人合壹?思想受到漢朝帝王的追捧,在漢朝形成特定的制度,在《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漢章帝下詔稱:?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後來將行刑時間改為冬初壹個月的時間,而後世也大都實施?秋後問斬?的做法大部分都是由漢朝而來。
可為什麽秋冬行刑要選在秋分之後而不是立秋呢?
這主要是秋分的時候古代帝王要實行祭月這壹活動,根據《禮記》所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春朝日,夕照月,在古代祭祀日月與祭祀天地壹樣重要,所以在祭祀月亮活動之前,不能實施刑罰,否則祭月活動之前就大肆實施血腥活動,不利於國泰民安。
除此之外,秋分這壹日也是不能殺生的,《千金月令》中就有說法:?秋分之日勿殺生,勿用刑,勿處房帷,勿吊喪問疾,勿大醉。君子當齋戒靜專以自檢。?不能殺生,不能責罵下屬和小孩,不能行房事,不能吊喪不能看病,當然也不能喝醉,而是應該吃齋靜默和自我檢查中度過。
不過歷朝歷代雖然大都在這個時間段對犯人行刑,但也大都有自己的變通之處。例如在東漢和魏時,就沒有選擇在秋分之後實施刑法,而是選擇延遲到霜降和冬至之間的時節作為行刑的日子。
唐、宋、明各代都選擇在秋分之後實行,唐代的《獄官令》中有記載:?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唐代也是等到秋分之後才能行殺戮之事,不過唐代除了時節有所忌諱之後,在個別的日子也是不能允許實施行刑的。例如正月、五月和九月為斷屠月,每個月的初壹、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和二十九的十齋日也不準殺生。
不過對於壹些罪責重大的犯人,都有決不待時的決定,唐朝後期對於壹些犯了重大的死罪的犯人,就采用決不待時的辦法。而像律法嚴苛的秦代則沒有適時行刑的說法,壹年四季都可以行刑。
秋冬適合行刑,春夏也自然有適合這兩個季節可以做的事情。
春天壹般分為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農歷的正月、二月和三月。
唐代詩人鮑防的《狀江南?孟春》中的?江南孟春天,荇葉大如錢。白雪裝梅樹,青袍似葑田。?就描寫了江南孟春時節的景象,孟春時節裏壹般都包括立春,立春那天,君主壹般都要帶著大臣去郊外祭祀春天,在孟春之月,天子還要在第壹個天幹辛日作為吉日祭禮昊天上帝,也就是祭祀天,以祈求新的壹年國家能夠五谷豐登。
仲春時節天子則要祭祀寒神,供奉宗廟,還要命令各家各戶不得焚燒林木,也禁止過分的捕魚捕蝦,提倡休養生息,季春時節古代政府則禁止過分打獵和砍伐樹木,此時的婦女要盡心盡力養蠶繅絲,頗有點我們現在所說的可持續發展的意思。
而夏天也同樣分為三個時節,分別是孟夏、仲夏和季夏,也分別代表農歷的四月、五月和六月。
從孟夏開始,就算進入了夏天,古代的夏天是壹個忙碌的季節 在明人的《蓮生八戕》中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的記載,意思就是農作物的長成與豐收,從立夏開始。而在《禮記?月令》中也有說法:?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歡悅。?所以說,在立夏節氣時,古代君王則會對臣子進行封賞。
而在夏天的幾個節氣中,芒種前後則是古代最為農忙的時期,夏至陽氣最為旺盛,則更加要註重養生,嵇康的《養生論》就有提到夏至時節的養生:?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就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心靜自然涼?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小暑時天氣炎熱,古人多食用壹些清涼的食物,雕刻西瓜燈則成了古人最喜歡的消遣,而大暑節氣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乘船賞蓮采蓮,還有浙江地區的送大暑船活動,也深受古人的喜愛。
春祭,夏賞,秋罰,冬刑,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活動,四時節令,古人也都明白適時而動、尊重自然規律的道理,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文:瑞秋
參考文獻:
1《養生論》 三國時期 嵇康
2《禮記》 西漢 戴聖
3《獄官令》 唐代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