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時候在農村辦酒席,有哪些讓妳印象深刻的回憶?

小時候在農村辦酒席,有哪些讓妳印象深刻的回憶?

記憶最深的有兩個。壹個是人多。婚喪嫁娶是農村人的大事,鄰居朋友都離得遠,該來的都來了。聊親情、友情、鄉情、人情,老少、男女,大人在按部就班地規劃,小孩在人群中穿梭,非常熱鬧。二是暴食。那時候的人窮,吃慣了簡餐,肚子裏沒什麽油水。紅白喜事的宴席是佳肴,甚至比佳肴更吸引人。桌椅都坐滿了,大人們故作鎮定,孩子們嗅著香氣,眼神期待著上菜。菜上來的時候,前幾個菜都沒了,幾乎壹掃而光,人吃到半飽肚子就開始顯得淡定了。唉,小時候的老家,人窮,酒席都這樣。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們在那裏舉行宴會。我記憶最深的不是吃飯,而是忙碌和熱鬧。

那時候家裏辦婚禮,壹個村子的人基本都是宗族親戚。當壹個家庭舉行婚禮時,全村的人都會參加。

提前三天開始準備(所謂的工作),每家每戶的凳子桌子都集中在最近的兩家親戚家。

所有家庭主婦和成熟男人都去幫忙,女人幫忙洗菜、割肉、拌面。男的是個打雜的,扛板(把食物放在大板上)。煙火在院子裏升起。壹派繁忙熱鬧的景象。

孩子們歡聲笑語,瘋瘋癲癲地在大人們中間來回穿梭。偶爾壹不留神就會像貪吃的貓壹樣溜壹小塊肉,貪圖點好吃的,先滿足壹下自己咕咕叫的肚子。惹得那些大爺大媽們輕咒壹聲“臭小子”“饞貓”,笑聲此起彼伏。

真的是回味無窮,思緒萬千。妳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嗎?

我是1960年以後出生的。小時候在農村辦酒席,就像盼過年壹樣。我等不及了!

當時農民的生活條件不允許,壹年難得吃幾次肉。毫不誇張的說,有親戚朋友辦婚喪嫁娶不提前三天吃飯。畢竟那是少數,但是有三天壹頓飯。

那時候還沒有包裝這回事,妳也裝不了。壹盤菜端上來,風就把殘雲卷走,把它翻了個底朝天。

老人們溫文爾雅,互相謙讓,招手示意:討飯吃。

有時候老人們撤攤,孩子們壹喊就吃。

現在生活富裕了,酒席升級,從天上飛的到水裏遊的什麽都有。宜人的味道也變了,總覺得不如當時的宴席酒醇香。

不忘過去,珍惜現在。

印象比較深的是那種熱鬧的場面,提前兩三天就搭好了大鍋,鄰居親戚朋友都來幫忙。孩子們在院子裏壹起玩真好,好天真!

飯後大家擁抱擠壓的場面也是相當深刻。蹲下來邊吃邊聊,很有意思。

家裏親戚很多,我是村裏的外婆家。所以有很多表親。小時候,我媽經常帶我去娶我老婆的親戚家吃婚宴。我們的地方叫做“坐在餐桌旁”。壹般新婚夫婦在完成儀式後進入洞房,婚宴正式開始。在壹張桌子上,所有的客人都在這裏,有人服侍客人分發碗和筷子。這時候孩子最著急,拿著筷子敲打著盤子和碗。先上,四個幹菜,四個鮮菜,八個壓菜。還有零食,豆腐幹,橘子瓣等等。然後正式來賴。我們稱之為:十大碗。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扣碗。壹般都是豆腐,底下是粉條。上面是肉片,肉丸,炸卷,蛋糕(面粉做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碗裏攤在上面的大塊肉。脂肪多了,瘦肉少了。現在七八歲就想不吃肉了。那些年我壹定是厭倦了在餐桌上吃飯。

小時候在農村辦酒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酒席上的酒、肉、菜。到現在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口感比以前好。說起農村的宴席,好客愛面子是湛江人的習俗,自古就有。不僅僅是壹年,還有祖宗吃醋的日子,傳統節日,婚禮,生日,職業,吊燈,升學。對於用餐的禮儀也比較講究,由於當時的封建習俗,男人先吃,女人後吃。還是男女分桌用餐的習慣,座位也比較尊重。

事實上,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活水座椅很受歡迎。流水席的特點是人來了就開桌,上菜快,總桌數不確定。流水席的菜品以涼菜、燉菜、蒸菜為主,炒菜2、3個,湯1個。這個配菜的好處是可以隨時開桌,上菜很快。湛江,整合了雷州府和高州府的轄區,風俗略有不同,但大致相同。舊時最豪華的宴席叫“四山八海”,其實就是12道菜的意思。“四山八海”應該是起源於中原的壹道菜,在湛江也有壹定程度的演變。

在湛江之前,農村辦酒席的場地壹般都選在村裏比較大的壹塊空地上,家裏的院子足夠大,可以選在家裏。廚師可以在附近雇傭。有的地方有專門做農村宴席的廚師,提供鍋碗瓢盆等各種需求,為妳設計菜單和材料。通常農村宴席上吃的菜,都是村裏專門給人做流水席的廚師請來的。沒有廚師證,他們甚至比外面的廚師還要厲害。為什麽說他們比城裏的廚師還要厲害?因為農村宴席上的菜都是壹個廚師做的,這樣做出來的菜味道幾乎壹樣。

因為是壹次性需要做十桌以上的宴席,廚師壹般會選擇大鍋菜的做法,壹個鍋做十桌以上的菜,有的可以用大蒸籠壹次性蒸熟。湛江之前,農村的酒席是這樣的。廚師從早上壹直忙到中午。當然,有些女人會幫忙裝盤。這家婚宴上的菜,也可以在五星級酒店甩幾個街區,蝦、蟹、鮑魚、八寶魚、魚翅、五花肉、燒鵝、甜湯等等。因為是廣東湛江農村的婚宴,自然少不了有特色的湛江白切雞。所有的菜都放在壹張桌子上,十幾個菜。

小時候村裏什麽生意都是最熱鬧的。當重要的客人來時,人們用鞭炮迎接他們。最難忘的是在鞭炮燃放後,抓住鞭炮的啞炮。小男孩喜歡炮火。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侄子給我講的他80年代初參加宴會的事。那時候農村人的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吃飽穿暖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吃酒席還是壹種奢侈。有壹次同村的壹戶人家結婚,我上小學二年級的侄子“贏得”了辦酒席的機會,放學後和朋友直奔酒席。過去,壹次宴會上有七個人,壹個侄子的桌子上有七個青少年。

我和侄子談到了他們的“文明”飲食行為——宴會上壹片葉子壹滴湯也不剩,最後他們把所有的菜都堆了起來...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孩子是不是特別可憐!

我眼中的淚水...

小時候有兩個現象印象很深:壹是因為沒有桌子,所以用松絨代替桌子;二是將白肉片染成紅色,以示喜悅。

這兩個現象,松毛代替餐桌吃飯,都是值得紀念的;然而,將切片的白肉染成紅色有點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