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河南歷史悠久,但為什麽豫菜不出名?

河南歷史悠久,但為什麽豫菜不出名?

文|毛豆,來源|微信微信官方賬號“三江廚房”(ID: sanjiangfood),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川、魯、粵、淮陽、閩、浙、湘、徽”是中國八大菜系,也是中國美食的代表。即使在八大菜系之外的地區,很多人也能脫口而出壹些代表菜,比如東北的鹵肉,貴州的酸湯魚,西北的手抓肉...但是,說到河南,很多人就拿不出手了。

在這個全民稱自己為“吃貨”的時代,河南菜很少引人註目,代表性的菜品更是少之又少。前幾年《舌尖上的中國》很火,涉及河南菜,很多地方都很低調。除了黃河鯉魚的烤面,還講了壹個河南媽媽在上海陪她學紅燒的故事。那集播出後,也在網上引發了紅燒肉做法的大辯論。

事實上,無論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被問及河南典型的地方美食,大多數人都會回答“徽面”。但在當地美食家和廚師眼裏,這是對豫菜赤裸裸的羞辱。徽面只是壹種小吃,怎麽能代表豫菜呢?只有那些大菜,名菜,硬菜才能算。尷尬的是,很少有人能說出幾道河南菜的名菜。

說起來,豫菜的歷史不僅蒼白,而且風光無限。不用說,上世紀上半葉,河南菜的地位堪比魯菜,中國最早的餐飲連鎖是厚德福。為什麽豫菜短短幾十年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洛陽水席起源於唐代,有24道菜,包括八道涼菜、四道大菜、八道中餐和四道桌菜。

牡丹燕子是某個角色,成品就像壹朵白牡丹花,顏色耀眼,飄在湯面上。

豫菜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烹飪的發展往往離不開歷史的發展,豫菜也不例外。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王琦就在豫州設宴款待客人,史稱“釣魚臺”。商代伊尹提出的“五味調和”和“以湯入味”,是最早與河南菜相關的烹飪理論。

河南歷史上的幾個都城也推動了豫菜的發展,如史書記載的“周代八寶”,唐代武則天定制的“洛陽水席”。到了宋代,都城汴梁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消費城市,《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酒樓、餐廳、茶店遍布大街小巷。《東京夢》中記載的“七十二家店鋪”以及店鋪中的店鋪,菜品多達數百種,豫菜也達到了頂峰。

後來宋朝南遷,河南菜影響力下降,但對江南烹飪還是有很大影響。明清時期,豫菜有所衰落,但在各大菜系的競爭中仍占有壹席之地。明代梵天魯聰陸記載:“陜、魯、川、滇、豫、粵、蘇、浙等省,食有其味,食有其特。”

清末民初,袁世凱上臺,豫菜也迎來了輝煌時代。

到了清末,北京只有魯菜最受歡迎,風頭完全壓過了其他菜系。根據《中國烹飪》的記載:

魯菜包圍,有壹家河南菜館殺出壹條血路。這家餐廳是厚德福。厚德福創始人陳是河南杞縣人,父母都是乞丐。陳十幾歲來到北京,在壹家餐館工作。後來,她學會了做飯,並擅長烹飪。1902年,北京大柵欄的壹家煙館關門了,陳在這裏創辦了專營河南菜的厚德福。

最初幾年,厚德福的生意並不好。然而,隨著帝制的崩潰,壹個人的崛起改變了侯德福的命運,這就是袁世凱,河南項城市人。

袁世凱喜歡吃魚,也喜歡釣魚。隱居環上村時,自稱環上老人,自己建魚塘養魚。袁世凱最喜歡的魚是開封以北黑港口的黃河鯉魚,他認為不能和其他魚相比。袁世凱喜歡吃軟滑鯽魚焗面,也叫軟滑鯽魚焗面,是現在著名的河南菜,用糖醋軟汁制成,也叫糖醋魚焗面或軟滑黃河鯽魚焗面。

說到鯽魚面這道菜,其實做起來並不復雜。主料是黃河鯉魚,因為黃河的水又快又冷,所以黃河鯉魚的肉質“鮮、白、嫩”,再把魚拌上糖醋醬和烤面,壹份鯉魚烤面就完成了。而且吃這道菜比較講究。妳必須用勺子盛魚和醬,用筷子夾面條,同時送到嘴裏才算完美。

至於住在北京的袁世凱是如何吃到新鮮的黃河鯉魚的,歷史上有兩種說法。第壹種是河南省地方官員用未凝結的豬油裝滿箱子,把剛抓到的活魚放進這種豬油裏。隨著石油的凝結,魚窒息而死,它們與外界空氣完全隔絕。第二種說法是,當地官員把泉水放進大桶,把魚放進大桶,用火車運到北京。

另據記載,馮任北洋總統時,曾命人從中南海采魚高價出售,其中就有袁世凱從河南放出來作為貢品的魚。所以,總的來說,第二種說法更可信。

隨著袁世凱的崛起,河南的飯店厚德福成了達官貴人的聚集地,厚德福的生意壹下子好了起來。1916袁世凱稱帝,侯德福用“河南人”的招牌制造輿論。壹時間,侯德福的生意越做越大,資金雄厚,名廚雲集,成為當時北京有名的酒樓。

厚德福倒閉前的百年河南菜館舊址位於北京德勝門內大街。

在梁實秋的作品中,豫菜可以和魯菜相提並論。

袁世凱稱帝83天後宣布廢除帝制,後病逝。借勢袁世凱而成名的厚德福,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厚德福的手藝在當時的北京確實是排名第壹的。

梁實秋是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幾乎能說出北京哪個胡同有什麽名吃,哪個餐館有什麽風味菜肴。在他的《鴨舍談吃》壹書中,他描述了許多北京美食的傑作,包括全聚德的烤鴨和便宜坊。正陽樓、燒烤灣、燒烤季的烤羊肉;厚德福的鐵鍋雞蛋、瓦魚、核桃腰;雨花臺的水晶蝦、湯包、甜湯核桃芝士;知美齋的鍋燒雞,炸餛飩,香脆炸肚;東興樓的芙蓉雞片、烏魚線、蝦仁烤冬筍、酒糟蒸鴨肝;眾鑫堂的炸蝦,鹽水蝦等等。

這些餐廳大多是魯菜,也是當時北京的主流。河南飯店裏只有厚德福。在梁實秋的作品中,侯德福堪比魯菜酒樓,侯德福的名菜:黃河鯉魚焗面、炒核桃裏脊、鐵鍋雞蛋、瓦魚、兩熟魚等。,已經讓人流口水了。

瓦魚為粗壯的黃河鯉魚或鰱魚,取中段最好的部分。刀工也很講究,不僅要把魚片去皮切得粗細適中,還要避免把魚刺切得太多。切片的魚片上沒有塗面糊,而是塗了蛋白粉。熱油入鍋,炸至黃色,再加入冰糖配最好的藕粉,調成糖醋汁。趁熱加入壹勺熱油,澆在炸好的魚塊上,最後撒上姜末,即可食用。

著名的油炸核桃裏脊是用最好的豬裏脊,切成縱橫面的長方形塊,用豎刀和十字刀雕刻,然後在油鍋裏油炸。此時油要熱而不沸,炸至變黃,腰片縮成壹圈,刀口開成核桃狀,故名核桃腰。油炸金核桃腰,趁熱用胡椒粉和鹽吃。壹會兒酥壹會兒嫩,不軟不硬,辣椒香味十足。

民國十五年(1926),《北京晨報》曾寫道:

不僅如此,侯德福在民國全盛時期開了十幾家分號。店鋪已擴展至上海、天津、沈陽、哈爾濱、Xi、青島、重慶、南京、長春、成都、香港、臺灣省及日本。

如今提到河南菜,很多人第壹個想到的就是河南燴面。

最近二三十年,連土生土長的河南人都不知道豫菜。

也有河南媒體報道,周恩來在1949年親自決定將豫菜作為開國大典宴會的國宴。但是,三個工匠沒有找到其他信息來證實這壹事件。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的大街小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餐館。川菜、粵菜、西餐和日本料理...各種菜式大行其道,豫菜卻保持沈默。厚德福作為豫菜的招牌,文革期間更名為河南酒家,1988恢復舊名,此後20年間幾經易地。最後,2010,10,厚德福因經濟效益不佳倒閉。

早在1999,河南省政府就提出“振興豫菜”,此後每隔幾年就會有相關活動。然而,時至今日,就連河南人也不太了解豫菜。

道口燒雞也是河南名吃,與北京烤鴨、金華火腿齊名,被譽為“天下第壹雞”

豫菜為什麽這麽出名?

豫菜流行至今不過短短百年。到底發生了什麽讓豫菜失寵?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首任總廚、國寶級廚師侯瑞軒,河南人,豫菜大師。他的弟子,中國烹飪大師李誌順,曾經在鄭州開了壹家酒店,經營正宗的傳統豫菜。李誌順以堅守河南菜的傳統技藝而聞名業內。他堅持每天在他的店裏掛湯。吊湯是河南菜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但是成本高,費時費力,而且太高太少。最終,酒店關門了,李誌順找到了另壹個地方。有人評價“師傅不能開店,開店就死,壹直都是這樣。”和河南菜類似的還有魯菜,因為對食材和湯料的要求很高,而且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魯菜已經不是民國時期的輝煌了。

同時,豫菜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五六十年代,各種政治運動不斷,經濟蕭條,物資供應緊張,對註重原料和食材的豫菜打擊很大。那時候很多菜都不會做。中國烹飪大師呂長海曾在壹次采訪中說:

王學泰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說:

八大菜系大多產生於近百年來經濟發達的地區。川菜雖然誕生於內陸省份,但依然受到成都、重慶等發達城市的支持。另壹方面,從清末到民國,河南壹直戰亂不斷,並不是壹個經濟發達的省份。1949之後,曾經的豫菜核心城市開封逐漸衰落,新省會鄭州長期不是區域性中心城市,豫菜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最根本的還是口感,就像辣椒的流行,有各種內外原因,但基礎是辣椒本身對人的吸引力。著名的豫菜老師總結豫菜的特點時說,豫菜有五味,質和味適中。“中”是指河南菜不甜不鹹不辣不酸,在甜、鹹、酸、辣、平、淡之間尋求。“和”是指融合東西南北,以求統壹,化解酸甜苦辣,不求盲目,但求和諧。

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所有吸引人的食物,無論是四川的麻辣,還是美味的海鮮水產,都帶有濃厚的地域或極端的風味。豫菜的味道居中,卻讓自己沒有特色,無法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成為壹種尷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