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中國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身心俱苦,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教寺廟都舉行佛教沐浴會和念經,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壹個牧民獻乳糜的傳奇故事。
用清香的五谷果為佛煮粥,稱為“臘八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南宋陸遊的詩說:“今日佛粥多互利,對面是江村存新。”據說杭州名寺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的“米棧樓”。平時寺裏的和尚每天把剩菜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給信眾吃。它被稱為“福壽粥”和“福德粥”,這意味著他們吃了它們後可以增加他們的幸福和長壽。可見當時的僧人對美食之德的珍視。
臘八粥在古代是用赤小豆和糯米煮成的,後來用料逐漸增多。南宋人精心編寫《武林舊事》說:“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菇、柿子栗子煮粥,叫臘八粥。”至今,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的人們仍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在廣東是不多見的。用料不同,常用糯米、紅豆、大棗、栗子、花生、銀杏、蓮子、百合等熬制甜粥。還有桂圓、龍眼肉、蜜餞都是熟的。冬天吃壹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好吃又營養,真的能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壽。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會有大豐收。”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臘八節”。關中地區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煮壹鍋“臘八粥”,好好吃壹頓。不僅大人和娃娃吃,還會餵壹些動物、雞和狗,放壹些在門上、墻上和樹上以求好運。
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朱元璋年輕時為地主家放牧,過著衣食無著的生活。有壹次,臘月初八,他在野外放羊壹天,晚上沒吃壹頓像樣的飯。所以他在野外到處尋找來充饑。突然,他在田邊發現了壹只又大又肥的老鼠,急忙逃進了壹個老鼠洞。朱元璋走近洞口,用樹枝挖了出來。他在老鼠洞裏發現了壹些各種各樣的食物。顯然,這是老鼠的冬季儲存食物。朱元璋拿出壹把五谷雜糧,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他把這些雜糧洗幹凈,煮成粥,味道鮮美。朱元璋做了皇帝後,還記得年輕時親手做的“雜糧粥”。他規定這種谷物粥必須在禦膳堂中制作,並將其命名為“臘八粥”。禦廚在粥裏加了芡實、蓮子、桂花、桃仁、大棗,特別甜,特別好吃。後來這種粥流傳到民間,壹直延續至今。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還有另外壹個民間傳說。從前,有壹個叫拉巴的人。他從小就養成了伸手拿衣服,張嘴要食物的懶習慣。後來他娶了個媳婦,跟臘八壹樣懶。拉巴的父母去世後,他們被教導要努力工作,節儉度日。但是他們不聽父母的話。沒多久就把爸媽剩下的食物都吃光了。臘月初八,鍋裏沒米,竈下沒柴。拉巴和他的妻子不得不清掃窖藏的底部,收集壹些雜七雜八的食物,煮壹鍋粥。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他們後悔沒有聽父母的話。為了記住臘八的教訓,以後人們每天都要煮雜糧粥,以鼓勵自己勤儉節約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