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培育蘆筍?

如何培育蘆筍?

第壹節種植場地的選擇

種植場地對蘆筍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壹定要慎重選擇。蘆筍宜種植在土壤肥沃、土層厚、保肥保水性能強、滲透性好、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土壤中,但以砂壤土和輕工業粘壤土最適宜。沙壤土和輕壤土不易板結,易於栽培和收獲,收獲後的嫩莖潔白,不易彎曲。

蘆筍不適合種植在桑園、果園、林地。因為留在土裏的根腐爛後容易產生紫羽菌,如果種植蘆筍,很容易產生根腐病。蘆筍也不適合在小麥全蝕病嚴重的地塊種植。

種蘆筍的地塊,地下水位壹定要低,水利設施要齊全,做到旱中澆水,澇中排水。

土壤的PH值應該是5.5-7.5。不要在強酸強堿土壤中栽培蘆筍,否則會對植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土壤含鹽量應在0.25%以下,有利於蘆筍的旺盛生長。

種植蘆筍的地塊光照條件好,有利於植物充分的光合作用。因為蘆筍又高又細,所以不要把蘆筍種在風口上,以防大風把它吹倒。種植田要成片集中,交通方便,便於管理、收購和加工。

第壹節種植前準備

1.深耕生長期長。種植前要對土地進行徹底翻耕平整,施足基肥,提高土壤肥力,為蘆筍高產打好基礎。

2.在挖溝、施肥、種植之前,土地要深翻平整。白竹筍行距為1.8m,綠竹筍行距為1.3-1.4m,根據地形在南北方向或東西方向劃壹條直線,然後沿直線挖寬0.45m、深0.4-0.5m的種植溝。

挖溝時,將25厘米以上的熟土與25厘米以下的生土分開。回填時,先將熟土放在底部,以利於蘆筍根系的發育。每畝將3000-5000公斤土壤雜肥和50公斤氮磷鉀復合肥隨土壤均勻撒施於種植溝內。種植溝對有機肥有壹些要求,宜用腐熟的豬、雞糞和人的糞便。種植溝不要填,可以比原地面低5-7厘米,種植後再逐漸填溝。將種植溝灌滿水,避免種植後澆水或降雨造成土壤下陷,使幼苗倒伏。兩溝之間的壟面要做成中間高兩邊低的小拱形。以後隨著幼苗的不斷生長,種植溝內會逐漸回填壟面土壤,形成比原水平高約10 cm的土壟,以防止滲漏期排水漬水。由於蘆筍根系很深,如果不挖種植溝,25厘米以下的犁底層土壤會板結,透氣性差,養分含量低,蘆筍根系不易生長,根盤膨大緩慢,嚴重影響蘆筍的前期產量。

3.種植用苗的選擇和分級為了保證蘆筍種植後生長整齊,育苗時按照10 cm的平方切成土塊,便於帶土移栽。苗木種植時要分等級,根據大小選擇苗木進行種植。栽植苗木的標準是苗高0.3米左右,莖3根以上,地下貯藏根7根以下。失敗的人不能栽。

第三節種植時間

按照蘆筍早期高產栽培的技術要求,早春小拱棚培育的幼苗,在5月下旬地面有三莖以上時即可定向種植。露地育苗可根據苗情在當年秋季或次年春季栽植。無論采用哪種方法育苗,為了延長蘆筍在田間的生長期,種植時采用壯苗土塊定向種植成活率高。這個階段苗容易帶土,根系損傷輕,緩苗快,長勢好。大苗根系多,種植時容易損傷,種植後容易生病受傷。苗齡60-80天。

第四節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是否合理,關系到竹筍的產量、質量、采摘期的長短和管理的方便。種植密度高,有利於蘆筍的早期產量。但隨著蘆筍鱗莖逐年膨大,鱗莖數量增多,地上生長會受到抑制,通風透光差,容易導致病蟲害的發生。種植密度太小不能利用土壤肥力,產量不高,經濟效益降低。合理的密度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嫩莖的產量和質量,並能保持多年穩產高產。栽培白蘆筍的行距為1.8m,株距為0.25-0.3m,畝產1300-1500株最適宜。因為綠蘆筍的栽培對土壤栽培沒有要求,所以行距可以降到1.3-1.4 m,株距也是0.25-0.3 m,畝產1600-2000株比較合適。

第五節種植方法

在準備好的種植溝中間劃壹條直線,然後根據蘆筍幼苗的生長發育方向,用土塊定向播種。種植苗木應有3根以上的地下莖。如果種植苗木是向南北溝方向種植,第65438次提取的地上莖(較短較細的莖)應放在北面,不要放在溝的兩側。如果向東西溝方向種植,第壹次地上莖要放在溝的東面或西面,與種植方向壹致,大苗和小苗要分開,以免影響蘆筍的整齊度。種植時,株距沿直線應為0.25-0.3m,隨挖隨種。穴徑的大小是根據放苗的能力而定的。種植後,覆土4-5厘米並壓平,然後澆水。隨著竹筍的生長,逐漸取土填植溝,使植苗深度保持在12 cm左右。種植過深容易導致缺株或幼苗發育不良。如果種植過淺,植株營養不良,地上莖稈容易倒伏,產量不高。

第六節種植後的田間管理

蘆筍從種植到采摘竹筍所需的時間長短,因育苗方式和種植時間不同而差異很大。第壹年育苗,第二年4月播種,當年可生長5個月;如果在5-6月種植,在陽光充足的苗床培育的幼苗可以生長3-4個月。兩種類型都可以在第二年春天取筍,產量高。春季露地育苗,8月後第二年春季不能采筍。

1.應在種植後1個月內進行補植和病蟲害防治。補栽幼苗時要給腳底澆水,保證成活,補栽幼苗還是要註意定向種植。

種植後的幼苗會因為抗性差、再生性差而造成嚴重損失,如莖枯病、地下害蟲等。要經常巡視田間,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

2.中耕澆水種植後,及時給幼苗澆水,水滲出後覆土。覆土的時候要破土,防止幼苗被壓垮,因為此時竹筍很小,必須精心管理。

種植後的蘆筍幼苗根系較淺,耐旱性較弱。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變化適時澆水。每次追肥後也要澆水,促進肥料分解,發揮其肥效。秋季是秋蘆筍莖的旺長期,也是第二年高產積累養分的關鍵時期。如果秋季幹燥,要及時澆水,否則會影響幼莖的萌發,導致植物早衰。冬季封凍前,初冬用越冬水澆灌蘆筍安全越冬,並按15cm培土,減少來年空心筍數量。

3.追肥苗定植20天後進入正常生長期。此時應追施尿素或碳酸氫銨等速效氮肥,促進幼苗快速出筍。增加地上生長。此時每畝追施尿素30公斤或碳酸氫銨50公斤。施肥時,沿距蘆筍20-25 cm的壟溝,溝深應為10 cm。施肥入溝時,及時覆土耙平。追肥時,防止肥料撒在地上或離植株太近,以免養分流行或灼傷植株,施肥後及時澆水。

第二次秋施肥應在播種後40-50天施入。此時,第壹次育性已過,第壹批嫩莖已達到高峰,第二批嫩莖將萌發。如果及時進行第二次秋季施肥,竹筍會茁壯成長,發芽更多。這個追肥主要是復合肥。以氮肥為補充,每畝可施氮磷鉀復合肥40公斤,尿素10公斤,保證蘆筍停止生長前對肥料的需求,使秋季發育最大化,積累更多同化物,為次年高產打下堅實基礎。第壹次追肥後及時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