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典籍摘要
(壹)冬瓜
1.《名醫別錄》: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2.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煩悶,直搗絞汁服之。
3.孟詵:益氣耐老,除胸心滿,去頭面熱。
4.《日華子本草》:除煩。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切摩痱子。
5.《本草圖經》:主三消渴疾,解積熱,利大、小腸。
6.《本草衍義》:患發背及壹切癰疽,削壹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
7.《日用本草》:瘥五淋。
8.《滇南本草》:治痰吼,氣喘,姜湯下。又解遠方瘴氣,又治小兒驚風。潤肺消熱痰,止咳嗽,利小便。
9.《本草再新》:清心火,瀉脾火,利濕去風,消腫止渴,解暑化熱。
10.《隨息居飲食譜》:清熱,養胃生津,滌穢治煩,消癰行水,治脹滿,瀉痢霍亂,解魚、酒等毒。亦治水腫,消暑濕。
11.《本草備要》:利二便,消水腫(冬瓜任吃效),止消渴(苗、葉皆治消渴),散熱毒癰腫。
12.《本草撮要》:功專瀉熱益脾.利二便.消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去皮切片.酒水煮爛.去渣熬濃.每夜塗面.變黑為白.光澤異常.
13.《本草分經》甘寒,瀉熱益脾,利二便,消水腫,散熱毒。
14.《得配本草》: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利大小便,壓丹石毒。
15.《滇南本草》:潤肺,消熱痰,止咳嗽,利小便。治痰吼氣喘,姜湯下。又解遠方瘴氣。又治小兒驚風。
16.《食療本草》:主治小腹水鼓脹。又利小便,止消渴。
17.《藥性切用》:甘淡微寒,瀉熱消腫,利水益脾。
18.《本草易讀》:利小便而止渴,消腫脹而逐水。除心胸煩熱,解熱毒癰腫。
(二)冬瓜皮
1.《本草圖經》:功用與冬瓜等。主三消渴疾,解積熱,利大、小腸。
2.《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風。
3.《本草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幹為末塗之,又主折傷損痛。
4.《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補脾瀉火。
5.《重慶堂隨筆》:解風熱,消浮腫。
6.《分類草藥性》:治水腫,痔瘡。
7.《江蘇植藥誌》:治腹瀉、足跗浮腫。
8.《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9.《全國中草藥匯編》:利尿消腫。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10.《中藥大辭典》:利水消腫。治水腫,腹瀉,癰腫。
11.《中華本草》:清熱利水;消腫。主水腫;小便不利;泄瀉;瘡腫
12.《飲片新參》清利濕熱,消皮膚水腫。
13.《開寶本草》: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14、《藥性切用》冬瓜皮 行皮間水濕,善消膚腫。
(三)冬瓜子
1.《神農本草經》: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
2.《名醫別錄》:主煩滿不樂。
3.崔禹錫《食經》:利水道,去淡水。
4.《日華子本草》:去皮膚風剝黑?,潤肌膚。
5.《本草綱目》:治腸癰。
6.《本草經疏》:能開胃醒脾。
7.《本草述》:主治心經蘊熱,小水淋痛,並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黃水出。
8.《本草從新》:補肝明目。
9.《本草述鉤元》: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凡腸胃內壅,最為要藥。
10.陳念祖:能潤肺化痰,兼益胃氣。
11.《山東中藥》:治腎臟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腳氣,水腫。
12.《中國藥植圖鑒》:罨痔疾腫痛,或洗滌。
13.《本草備要》: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14.《本草撮要》:子補肝明目.瘧疾寒熱.腸胃內壅.最為要藥.
15.《本草分經》: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16.《食療本草》:主益氣耐老,除心胸氣滿,消痰止煩。
17.《藥性切用》明目潤燥 。
18.《本草經集註》: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饑。久服輕身,耐老。主除煩滿不樂,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悅澤。
19.《長沙藥解》:清肺潤腸,排膿決瘀。
二、現代研究
1.成分:冬瓜皮主含E-2-已烯醛,正己烯醛,甲酸正己醇酯,2,5-二甲基吡嗪等揮發性成分,尚含三萜類化合物、維生素、煙酸、胡蘿蔔素、葡萄糖、果糖、蔗糖、有機酸、澱粉等。
2.作用:冬瓜皮本品有利尿、清熱解暑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