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宮絕句三首,上篇
杜牧[唐朝]
回望長安,驪山如壹堆錦繡,山頂華清宮大門依次打開。
壹騎到煙和煙滾滾的微笑,沒有人知道,南方送來的新鮮水果荔枝。
翻譯
從長安回望,驪山的景色猶如錦繡群像,山頂華清宮的大門依次打開。
我壹騎,煙塵滾滾,公主微微壹笑。誰也不知道南方送來了荔枝鮮果。
給…作註解
華清宮:元和縣誌:“華清宮在驪山上,開元十壹年初設溫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他還建了永生殿,叫吉靈臺,供奉神靈。”
繡樁:驪山右有東繡嶺,左有西繡嶺。唐玄宗在田埂上植樹種花,郁郁蔥蔥。
千門:形容山頂上有許多門的宏偉宮殿。第二名:依次。
紅塵:這裏指飛揚的塵埃。妾:指楊貴妃。樂史《楊太珍傳》:俗語雲:“賞花名花,不可用舊樂詞嬪妃!”《新唐書·李貴妃傳》:“妾喜荔枝,必欲生之,故騎之,行千裏,味未改而至京師。”《唐史補》:“楊貴妃生於蜀,愛荔枝,生於。她特別優於舒,所以每年都往前飛。但夏熟之,待之則敗,後人不知也。”按:這首詩可能是寫意,意在諷刺玄宗的寵妃,不可能壹壹求證全部史實。到了唐代,嶺南的荔枝還不能運到長安,所以蘇軾說“此時荔枝出自撫州,非嶺南”(《唐紀照鏡註》)。荔枝熟季,玄宗貴妃不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天和十月進入華清宮,第二年春天回到長安。摯友陳寅恪也對程《考古匯編》的謬誤作了考證。
知是:壹個“知”。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通過送荔枝這壹典型事件,猛烈抨擊了玄宗和楊貴妃的奢靡生活,藝術效果潛移默化,精妙絕倫,膾炙人口。
第壹句描寫的是華清宮所在的驪山風光。詩人在長安以“回望”的視角寫作,就像壹個電影攝影師,首先在觀眾面前展現了壹幅廣闊而深遠的驪山全景圖:郁郁蔥蔥的樹木,郁郁蔥蔥的花草,宮殿、城堡矗立其中,宛如壹個美麗的群體。“繡堆”不僅指驪山兩側的東繡嶺和西繡嶺,還形容驪山之美。
然後,場景向前推進,展現了山頂宏偉的宮殿。平時緊閉的宮門突然壹扇扇緩緩打開。接下來是兩個特寫:皇宮外,壹位使者騎著馬,風馳電掣,身後揚起壹團團紅塵;在宮殿裏,公主笑了。幾個鏡頭看似互不相關,但都包含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為什麽會打開?“壹騎”為什麽來了?“妃子”為什麽會笑?詩人故意不出聲,直到緊張神秘的氣氛讓讀者想知道,才含蓄委婉地揭開謎底:“沒人知道是荔枝。”“荔枝”二字道出了整個故事。《新唐書·楊貴妃傳》:“妾愛荔枝,欲生之,故騎之,行千裏,味未改,已至京師。”知道了這些,前面的懸念壹下子就釋放出來了,那些鏡頭自然融為壹體。
杜牧詩歌的藝術魅力在於它的含蓄和深刻。詩中不懂玄宗荒淫好色,貴妃驕橫跋扈,但“馳騁紅塵”與“笑傲貴妃”的生動對比,收到了比直接表達自己意見強得多的藝術效果。
“公主笑”這個詞頗有深意。這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周幽王的篝火戲劇《王子》的歷史故事。周幽王對薄飛子贊不絕口,壹笑置之,點燃了篝火,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是杜牧路過驪山華清宮時寫的。華清宮建於公元723年(唐玄宗開元十壹年),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此取樂。後世許多詩人都寫過有關華清宮的詩,其中杜牧的《過華清宮三首》是其中的代表作之壹。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852),牧之樊川人,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唐代詩人。杜牧被稱為“小杜”,以區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杜麗”。因晚年住在長安南樊川別墅,後被稱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