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草原早上六點,丈夫和孩子出去放牧,古軍卓瑪給全家人準備了酥油茶和糍粑。簡單的食物為壹個家庭提供了充饑禦寒的能量。這是壹個藏族家庭的早餐。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此後,中國大部分地區實行早、中、晚餐制度,這對生活和生產都是有益的。雖然壹日三餐幾乎成了人類不變的飲食體系,但中國的同壹餐卻改變了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了不同的生活感受。
在現代城市,早餐的首要需求是簡單快捷。天津人最清楚這壹點。綠豆面呈圓形攤開,薄而不碎,雞蛋營養豐富,酥脆炸得皮混沌,金黃酥脆。煎餅果子,外軟內脆,既鮮又香,只需兩分鐘即可享用。
中國早餐,味道很重要。經過十八年的艱苦努力,秦雲知道了其中的奧秘。壹碗香噴噴的面條下肚,重慶人才真正醒悟。堿是和面的關鍵。它能在面團中形成密集的骨膠蛋白網絡,鎖住澱粉顆粒,防止面湯渾濁,使面團在口中具有令人愉悅的彈性。
長江流域和各大碼頭都有堿性水面的遺址。蘇州面的味道來自湯,清而不膩。細面是蘇式面的精髓,不脫水,不濺碗湯。夏天,大肉面上澆上壹層白嫩的紅燒肉。米粒白粒,讓面湯鮮嫩爽滑。
武漢人管早餐叫“早產”。口味偏好鹹鮮,面窩和三鮮豆皮是廣受推崇的早餐。用堿性面粉做成的熱幹面,最能代表這個城市的氣質。水煮,配以香油和涼拌,芝麻醬壹定要調得濃稠,堅持不懈,才能均勻全面地附著在表面。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付出足夠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除了當老板,重慶的秦雲還收徒弟,他的學生已經超過200人。重慶面最獨特的地方在於調料的多樣。12花椒、紅油、花椒油、醬油等口味搭配,口感的平衡靠手。重慶的小面館多用於早市和午市,下午用來炒菜,秦雲也不例外。熱噴塗,香料現場,辣椒四溢,壹香二辣三色,這是多年的經驗。
出了小面,秦老板的招牌是牛肉面,牛肉每天限量10斤。聰明的營銷手段,讓這裏每天都排著饑餓的長隊。
小面的“小”不僅代表了價格的低廉,更透露了隨意精致的吃貨態度。如今,它已經成為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不是所有的早餐都是速贏的。在廣州,早餐就是過程。早上7點,老城區的餐廳門前,還有人等著開門。糕點師傅忙了三個小時,精致的茶點被壹雙靈巧的手賦予了生命。廣東早茶豐富奢華,“茶”只是借口,更重要的是小吃、菜肴、粥。每壹個回頭客都有自己喜歡的座位,早茶的繁榮關系到近代以來廣州貿易的繁榮。56歲的陳退休後成了這裏的常客。陳的兒子梁,29歲,是壹名律師。在廣州,他的早晨特別緊張。
廣式茶點包括幹茶點和濕茶點,幹茶點最為精致。招牌蝦餃,水晶膠皮,裹著嫩蝦,膠皮有彈性,蝦肉甜脆,味道鮮美。統計顯示,廣東早茶平均消費時間超過1小時。廣州是年輕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天堂。2013年,廣州60歲以上人口為125萬人,占總人口的15%。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這是中國的縮影。這座城市壹手抓發展,壹手抓傳統。高速城市為年輕人創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也擠壓了他們像父母壹樣享受午餐的時間。
喝完早茶,媽媽的主要工作就是準備晚餐。五料燜鴨:醬油、糖、酒、醋、水。新鮮的鱸魚最適合蒸。白菜豬骨湯,去油解悶,四季皆宜。壹頓精心烹制的晚餐,等待著辛苦了壹天的兒子。
與梁相比,其他人的飯菜就更單調了。每天早上七點半,1.6萬人開始聚集,擁擠的場面是在不到三平方公裏的廠區。壹周重復五天。工廠的主要生產力量是像楊元元這樣的90後,剛從學校畢業,長期重復簡單的勞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挑戰。
楊元元,21歲,必須每5秒完成壹次操作,每天重復5000次,超過7小時。
園區的中央廚房也是以工業化的模式做壹日三餐。這些標準化的食品首先註重食品安全,然後才考慮營養均衡。每天2噸魚,3噸豬肉,15噸蔬菜,15噸大米,滿足8萬人的消費。大大小小20家餐廳,分布在公園各處,最大的可以同時容納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