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應不應該讓孩子吃苦呢?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應不應該讓孩子吃苦呢?

中國傳統的育兒觀念中往往采取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的形式。壹部分人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應該壹直是壹帆風順的,否則就會成為溫室的花朵,不能取得成就。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聽到過這麽壹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苦教育仿佛已經和成功畫上了等號。在成為人上人的影響下,許多人開始對自己的孩子展開以吃苦為目的的吃苦教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確需要經歷壹些“苦事”,如何把握孩子吃苦的分寸?盲目為孩子提供“苦環境”究竟是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吃苦教育的本意是經歷苦而不是為了苦

很多家長陷入了壹個誤區,以為幫助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孩子把成功人士的所有經歷都經歷壹遍。

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蜂擁而至的家長為了給自己家的孩子帶回壹絲“文曲星”生活過的氣息,竟然將莫言位於山東高密的家的墻皮幾乎席卷壹空。

吃苦教育自然不能被這些家長錯過。蜂擁而至的家長甚至沒顧得上了解吃苦教育的真正含義。

家長們首先需要明白壹件事:“吃苦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吃苦教育中取得成就,往往會本末倒置: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苦而吃苦。而把孩子人生應該遇到的挫折進行的反思,轉變成孩子對於未來的絕望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確實不可能是壹帆風順,正確明白吃苦教育中的吃苦兩個字,對於如何幫助孩子成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王小波曾經在《沈默的大多數》中分享過自己在雲南插隊時的壹段經歷。

為了迎合某種默認的形式的憶苦飯,本來應該選擇吃芭蕉樹心,芋頭花,南瓜花,本來這些東西並沒有那麽難吃,但是為了表現憶苦飯的苦,當時的人們特地換成了芭蕉樹,芋頭桿,南瓜藤,直到把大家吃到嘔吐。

王小波總結這段經歷時說過:“我並不認為這是教育,只感覺這是在折騰人。”

吃苦也需要辯證看待,新吃苦和舊吃苦有著本質不同,妳家是哪個

吃苦教育中的吃苦是壹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壹個絕對不變的概念

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對於吃苦的定義也應該發生改變。這個時期下的吃苦,究竟指的是物質和精神上的限制,還是指的是人格上的反復磨礪需要父母進行反思。

2015年的3月,春寒料峭的成都,人們還在穿著厚厚的棉衣,壹位壹歲零三個月的垃吉兒(小名)已經打著“光胴胴”滿街跑了

聽鄰居說即使是寒冬臘月,也沒見到過這個小孩子也從來不穿衣服。他的爸爸還時不時地讓小孩子在冬天洗冷水澡。

主張賤名好養活的垃吉兒的爸爸譚軍成就是“狼爸”的代表。用他的話說是為了讓孩子身體更硬朗,更好地保護自己,鍛煉孩子能吃苦的能力。

教育專家評論垃吉兒的事情曾說:“這樣的帶養方式,可能會對其以後在社會適應性的建立與發展產生影響。?”

片面地追求身體上和精神上受的苦,而忽視了孩子身體素質和心理發育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就像是故事中的垃吉兒,年僅1歲多就被要求為了吃苦而吃苦,最終受到傷害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盲目提供的“苦環境”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1)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感受到過去的苦,常常會在孩子的飲食上做文章。甚至帶著年齡有限的孩子進行遠超他們體力的體力勞動,對孩子們的身體發育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孩子的身體發育階段往往需要攝入大量的營養和進行適宜的運動。

如果為了讓孩子吃苦,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特殊時期。通過“憶苦飯”和“過度勞動”來表現吃苦,實際上是父母不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2)影響孩子正確心理的建立

孩子的成長階段正是孩子的心理成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父母不僅要照顧孩子,保障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還需要註意孩子的內心發展情況。

采取粗暴的吃苦教育,不考慮孩子的內心想法只是為了“標榜”自己教育方式的父母,和工具的持有者並沒有什麽區別。

新聞中的垃吉兒在1歲半的時候都不穿衣服,父親譚軍成將孩子不感冒作為驕傲的資本,全然沒想過性別辨認期的垃吉兒會怎麽成長。

3)越走越遠的親子關系

盲目的給孩子的提供苦環境會讓本來親近的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遠。

在孩子被父母多次不合理地要求“吃苦”後,孩子往往會產生叛逆情緒。

叛逆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在孩子的嚴重,父母是最親近的人,當親近的人給他們帶來傷害時會變成很大的陰影。

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