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
5月10日,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並將於6月27日辭去首相職務。與此同時,他宣布支持他的長期顧問和競爭對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接替他。政府領導人的新陳代謝,英國首相的更叠,5月6日當選的法國新總統薩科齊,5438+10月6日上任的奧地利新總理古森鮑爾,去年5月取代貝盧斯科尼的意大利總理普羅迪,2005年取代施羅德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3年前取代阿斯納爾的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都表明歐洲權力新壹輪的權力傳遞和演變已經基本完成。縱觀歐洲大國歷時三年多的領導人更叠過程,可以看出,這壹波權力傳承有以下特點:壹是退位領導人執政時間長——壹般是連續兩三屆,執政十年八年,希拉克達到12年,短的也有五年。正是這壹代政治家,把歐洲政治壹體化加速擴張、經濟增長乏力、外交上與美國總體壹致的冷戰後時代,引領到了21世紀,壹體化進程逐漸放緩,各種改革收效甚微,卻開始敢於對美國說不。但正是由於冷戰結束後外部壓力的消除,內部福利社會持續穩定,特別是民眾對高福利、低增長、低就業背景下收入和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的厭倦,以及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不滿,使得大部分選民產生了政治厭倦感,對他們產生了厭惡。改變人們的思想是改變歐洲當前政治地圖顏色的最根本動力。第二,上臺“接班”的領導人大多是年富力強、個性鮮明的政壇新面孔,在施政綱領和執政風格上與前任形成鮮明對比。戰後新壹代的年輕面孔掌權了。意大利總理普羅迪除了戰前出生於1939,大部分都是戰後出生於1950。比如法國新任總統薩科齊出生於1955,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出生於1954,很有可能接替布萊爾成為英國首相的布朗是19565433。出生於1962的荷蘭首相兼CDU領導人鮑肯內德在少年時期就更加成功。他2002年上臺時剛剛40歲,以至於有媒體將這位執政至今的領袖與流行電影的小英雄哈利·波特相提並論。精力充沛,又不失沈穩老練,勇於開拓,遠離極端,剛毅靈活,是這些相繼接班的新領導人的共同特點。他們不僅提出了令人耳目壹新的施政綱領,還以銳意改革、積極進取的政策風格凝聚了民心,為歐洲政壇吹來了壹股清新的變革之風。除了英國的兩黨制之外,大多數新領導人都是以多黨聯合的形式上臺的,這是歐洲這波權力交換的重要特征。在歐洲主要多黨制國家中,此輪上臺的政黨大多沒有在選舉中取得絕對優勢,以政黨聯盟的形式組閣成為較為常見的形式。德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等,媒體還盛傳法國當選總統薩科齊可能會吸引競爭對手羅雅爾入閣。政治版圖的微妙變化這壹輪權力轉移無疑給歐洲的政治版圖帶來了壹些顯著的變化。壹方面,經過這壹輪權力演變,傳統左翼和右翼政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進壹步邊緣化的趨勢。極右勢力雖然出現了,但也很快遭到迎頭痛擊。包括* * *生產黨在內的傳統左翼勢力在各國議會選舉中均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席位,許多基督教右翼政黨也失去了之前的高選民支持率。以法國國民陣線主席勒龐、奧地利自由黨和後來的“奧地利未來聯盟”領導人海德爾為代表的極右翼勢力,因為排斥移民和伊斯蘭教,態度極端。他們壹度吸引了壹些利益受損、情緒變得極端的選民,但他們很快成為本國乃至整個歐洲主流輿論的靶子。雖然沒有落水狗那麽尷尬,但已經是臭名昭著的過街老鼠了。另壹方面,中左翼和中右翼勢力正呈現此消彼長之勢,中右翼占據上風。從國家來看,可以說是中右翼勢力取代了中左翼勢力,包括德國、法國、荷蘭,而西班牙、意大利則是中左翼勢力先後取代了中右翼勢力,奧地利也大致可以歸為這壹類。如果算上英國,從國家數量上看,中左翼勢力似乎比中右翼勢力略勝壹籌。而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在人口和國力上都遠超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再加上2006年上臺的葡萄牙右翼保守派總統席爾瓦和2001以來壹直執政的丹麥右翼首相拉斯穆森,看來在這壹輪政府首腦交替之後,中右翼勢力在歐洲還是占了上風。簡單總結壹下,經過這波權力交替,歐洲政治版圖上代表中右翼勢力的藍色區域明顯增多,占據多數優勢;代表中左勢力的紅色區域雖有所減少,但仍足以與藍室抗衡;代表綠黨等意識形態色彩較少的其他政黨的綠色區域有上升趨勢。代表極右勢力的黑色區域,雖然偶爾會有滲透,但最終都被洗掉甚至無情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