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八穴
1.神闕穴灸
神闕(肚臍)屬於任脈,又稱肚臍。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脾和胃、固本培元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鼠神闕穴可明顯減輕炎癥區壞死和細胞浸潤的程度。隔鹽灸正常小鼠神闕穴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後恢復到120小時。如果隔天繼續艾灸,活動量的增加可以維持更長時間。
隔鹽灸多用於神闕穴,還有壹種保健灸法叫神闕灸臍,其中生五靈脂24克、生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來香(微炒)6克、木通9克、幹蔥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藥物在中藥店有售)施灸時取面粉適量,加水調勻後放取藥粉6克,用槐樹皮切成圓形硬幣狀。把藥粉蓋在肚臍上。壹年比壹年強。艾灸壹次可以換藥粉。艾灸壹個月可以用1次。艾灸適宜在中午進行,多用於體弱者,可增強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艾灸神闕穴還可以治療病後腹瀉、便血、便秘。據《竇彩灸法》:腸癮導致長時間出血。這種飲食是涼的,對大腸有害。神闕穴灸300強。艾灸神闕穴對疲勞和病後人群有效,有利於防治腹瀉、臍周腹痛、脫肛、中風、駝背、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和蕁麻疹。
2.艾灸氣海穴
氣海是任脈,位於腹部中線,臍下1.5寸。艾灸和氣海灸可以延年益壽,養生。據165歲的舊唐書記載,公劉80多歲,步履輕盈。當有人問他養生的時候,他說:我壹開始沒什麽本事,但我從來沒氣過我的元氣。?氣海灸可促進毛發生長,滋養元氣,滋養脈搏,補腎強身,緩解疲勞。據《竇彩灸法》記載:上行下效消疾,每日飲三至五升水,心肺熱,食寒之物傷肺腎?春灸氣海,秋灸三百強,津液生於口。?人們認為艾灸可以預防和治療糖尿病。日本的大田文誌(日本現代針灸師)認為艾灸可以預防闌尾炎,可以用20 ~ 30年。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痛、便秘、腹瀉、遺尿、遺精、陽痿、遺精、閉經、崩漏、白帶、子宮脫垂、中風、腹脹、哮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艾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中線,臍下3寸。小腸是哪個穴位?提高壹個洞?,足三陰經,任脈會,那裏有生機。別名?丹田?。“難經?在《六十六難筆記》中,曹說:?證天者,人之本,靈之藏所,五氣之根,太子之府。?中醫認為,關元是真陽生精之所。艾灸關元穴,可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氣血充盈,補腎強身,益氣回陽,調理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可治寒積,男子疝氣,夢遺淋證,女子聚集,產後帶下。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穴可改變血流動力學,對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從而使每搏指數(SI)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數(LVSWI)穩步增加。艾灸關元穴還可以改變動脈血氧轉運,提高氧的利用率,增加機體的代償能力,防止缺氧的加重,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腹脹疼痛、脫肛、疝氣、遺精、尿濁、早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惡露、不孕、中風無癥、精疲力盡、減肥。
4.艾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於督脈,在第7頸椎和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叫百老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萎經的交匯處。朱陽之會?然後呢。陽脈之海?被稱為。此穴具有解表、祛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安神、健腦、消除疲勞、強身健體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數量,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E-玫瑰花結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力的作用。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後頸怕冷、乏力、頭脹、用腦過度引起的頭暈、落枕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也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艾灸大椎穴可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防治肺氣腫、哮喘。
5.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於任脈,位於腹部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具有和胃、益氣、燥濕、調中、降逆、止嘔的作用。《阿經》載:脘腹脹滿,脘腹脹痛,鼻臭食害,排便困難,故亦須服掌門。?再次加載:?傷了又擔心積氣,這是捧杯的主要原因。?玉龍歌說:?四肢、中脘、足三裏黃疽無力。?實驗觀察發現艾灸老鼠?中宇?穴位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可增強胃的蠕動,立即打開幽門,使胃下緣略增,加深空腸的粘膜皺襞,增強腸蠕動。中院艾灸有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增強人的抵抗力,對胃脘痛、嘔吐、厭食、吞酸等有較好的療效。
6.艾灸體柱穴位
沈竹穴屬於督脈,在頸後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之間。身柱具有調肺氣、補虛、解毒、寧心的作用。
艾灸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柱能調節人的神經系統,預防神經衰弱、失眠、頭痛,防止疲勞,促進體力恢復。艾灸體柱對小兒消化不良、溢乳、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疾病有防治作用。此外,還可防治精神萎靡、夜哭、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呼吸系統肺炎。《健康壹詞》中有:兒童每月灸體柱和舒天可治愈。
7.艾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於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方3寸。三陰交穴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匯點,具有防治肝脾腎三臟疾病、健脾和胃祛濕、疏肝益腎、調經和血、控制生殖的作用。中醫文獻記載,三陰交可治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欲不振,關節疼痛,體重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腹瀉,排尿困難,疝氣,多夢,臍下疼痛難忍,血漏,水月。《A-B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濕痹不能功,陰三當主。《外臺秘笈》集:夫夢灸,足內踝灸,名三陰交二七莊。
現代醫學認為,艾灸三陰交穴可防治夜尿癥、排尿困難、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遺精、遺尿、月經不調、閉經崩漏、產後出血等。艾灸三陰交穴對失眠、神經衰弱、神經系統心悸、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脾胃虛弱、腸鳴腹脹、腹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裏穴
足三裏屬於足陽明胃經。它位於小腿的前外側部分,在小腿鼻子下方3英寸處,從脛骨前緣水平伸出壹個手指。足三裏是胃經的主穴,具有調理脾胃、補益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促進通氣、向下導氣、補虛強身的作用。《內經》載:五臟六腑之脹,取三裏,三裏,為脹主穴。?《外事要義》載:壹般人三十歲以上,不灸三裏,會使人氣昏天黑地,所以會氣三裏。《醫論》湯:要想安全,三裏不做。《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艾灸,若有中風先兆?便宜又急,三裏之外,三強?,?當春天在夏天時,夏天在秋天。艾灸適合所有人。往往兩腳上(兩腳)有灸瘡更好。《漸江心身鍛煉法》包含:無病長法。每個月都會灸足三裏穴十天,活到200多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裏穴可調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降低血壓,減少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改善血液粘稠度,擴張血管,減少凝血,預防腦血管意外。艾灸足三裏還能增強消化吸收,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裏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紊亂、厭食、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和胃潰瘍、胃下垂、腹瀉和便秘、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腦血管系統的腦血管意外、呼吸系統的感冒和肺結核、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尿痛、遺精和早泄有療效。艾灸足三裏還能增強體力,緩解疲勞,調節神經,有很強的延緩衰老作用,是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養生方法
1.艾灸足三裏祛濕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下約3寸,脛骨外側壹橫指。艾灸可持續10-15分鐘。需要堅持壹段時間,祛濕的效果很快就能看到。
2.灸豐隆穴祛濕
風龍穴位於外側腿中點,肌肉凸起的地方。對於這壹點,效果更好。每天艾灸15分鐘,能有效健脾祛濕。
3.艾灸瀉溪穴祛濕
謝溪穴位於腳背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此穴為全身化痰祛濕穴,對緩解下肢水腫有很好的效果。每天灸揭西穴15分鐘,持續壹段時間,可以很好的祛濕。
4.艾灸三元穴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屬於保健穴。長期艾灸或艾灸關元穴,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天艾灸10-15分鐘,可以幫助祛濕。
5、中脘穴灸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中線,臍上4寸處。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癥狀,有助於祛濕。
6、谷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面對收獲?據說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艾灸合谷穴能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有升降濁、行氣活血的作用,但不適合體質差的人給予強刺激,尤其是孕婦。
取穴:壹手拇指第壹關節正對另壹手虎口邊緣,拇指屈曲按壓,指尖所指之處。
手法:艾灸距穴位3-5cm,至穴位溫熱微紅,10次為壹療程。艾灸每次持續10-15分鐘,每日壹次。
7、池灸祛濕
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匯合處,也就是說脈氣從四肢末端到達這裏,是最宏大的,就像水流入大海壹樣。曲池穴具有祛風濕、調理氣血、改善手、胸麻木、改善末梢血液循環的作用。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艾條灸每日1次,每次10分鐘。
8、白點灸祛濕
脾經重要穴位。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這兩條與消化密切相關的經絡,分別在足大拇趾內端的白胤穴循環相交。
取穴:腳趾內側,距腳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鐘。
選擇艾條的方法
1,看外觀
好的艾條裏的艾條是土黃色的,非常柔軟細膩;普通艾條的艾條呈藍色,看起來很粗糙。
2.聞壹聞
優質艾條味道溫和,清香舒適,普通艾條氣味刺鼻,令人不適。
3、艾灸感
用好的艾條灸,皮膚感覺很溫暖,溫暖的感覺慢慢滲透到皮膚裏,更舒服;而可憐的艾條會有灼燒感和刺痛感。而且,好的艾條燃燒時間長。
4.不要選擇無煙艾條。
無煙艾條碳化時加入了化學粘合劑,失去了艾絨的藥性,不能起到祛濕的作用。